致广大与尽精微
作者: 华平“‘致广大而尽精微’是成事之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事业做工作大方向要正确,重点要明确,战略要得当,同时要把控好细节,把政治经济、宏观微观、战略战术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谋划时统揽大局、操作中细致精当,防止因为‘细节中的魔鬼’损害大局。”
既知其“巨”又明其“细”,既见“森林”也见“树木”,“致广大而尽精微”有着深刻的辩证法意蕴,也是推进改革发展的重要方法论。一方面强化整体谋划、系统集成,一方面注重落实落细、精准施策,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之所以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坚持“致广大而尽精微”。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致广大”是“尽精微”的前提。贵州毕节市海雀村,过去“开荒开到山尖尖,种地种到天边边”,越开垦生态越差、生活越难;理念一变,树林成了“聚宝盆”,青山成为“下蛋鸡”,林下经济、刺绣绝活、乡村旅游鼓起了村民腰包。“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小村庄里蕴藏着发展的大逻辑。只有坚持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多打大算盘、算大账,才能洞悉规律、辨明方向,找准定位、明确路径。
尽小者大,慎微者著。“尽精微”是“致广大”的基础。在长三角,沪苏浙皖四地或提供芯片、软件,或供应动力电池,或提供车身一体化压铸机,或进行整车组装,4小时车程距离内就能完成新能源汽车制造。以精准思维挖掘自身潜力、做大自我优势,有助于实现错位发展、协同发展。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如果奉行差不多就行、过得去就好,必定会陷入平庸,让效果大打折扣。只有精准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才能确保改革举措在落细中落实,取得实效。
用好“致广大而尽精微”这一成事之道,就要做到谋划时统揽大局、操作中细致精当。把“大写意”和“工笔画”结合起来,才能绘就最新最美的画卷。从“厕所革命”到垃圾分类,从防治“小眼镜”到推进清洁取暖,一件件民生“小事”融入国家发展顶层设计,成为改革发力点、落脚点,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大处布局,小处落子。大谋划关照小细节,小切口蕴含大智慧。统筹兼顾大与小的辩证思维,彰显着“致广大而尽精微”的中国智慧。越是宏大部署,越需要精准落实;积小胜为大胜,才能把蓝图变为现实。全力抓好改革任务的组织实施,必须坚持“致广大而尽精微”,既置身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大格局中来定位和谋划本地区、本部门工作,从而找准努力方向和发力重点,又强化精准思维,因地制宜、精准发力,以绣花功夫把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做扎实、做到位。
既登高望远、胸怀大局,又落细落实、积微成著,融战略之宽广博大与战术之细致精当于一体,我们定能书写更加精彩的“实践续篇”“时代新篇”。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10月10日,有删改)
提炼
运用辩证思维展开思辨时,既要观点鲜明,又要避免一点论和绝对化,跳出“取A舍B”或“取B舍A”(A与B为矛盾的双方)的常见模式,采用“AB统一”“亦A亦B”的辩证思维,将看似对立的矛盾双方结合起来,兼顾两面地进行阐述。
这篇时文在辩证分析“致广大而尽精微”时表现得非常出色。从整体逻辑来看,开篇提出“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成事之道并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相关论述,确立了核心观点与理论依据,为后文辩证分析奠定了基础。在论述“致广大”与“尽精微”关系时,先指出“致广大”是“尽精微”的前提,接着阐述“尽精微”是“致广大”的基础,这种先前提后基础的论证顺序,逻辑严谨地呈现出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同时,文章强调若不重视“尽精微”,会使效果大打折扣,进一步凸显精准落实的必要性,从反面强化了辩证分析。在实际应用层面,以“民生‘小事’融入国家发展顶层设计”为例,再次说明“致广大”与“尽精微”结合在现实中的意义,展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辩证思维。最后总结时,再次点明两者融合一体的重要性,回扣主题,使全文的辩证分析完整且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