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可毛绒”的喜与忧

陕西的“绒馍馍”、甘肃的“麻辣烫”、江苏的吴王夫差胖宝剑、广东的“烧鹅”“乳鸽”……近期,多个地方和博物馆推出极具地域特色、文化特色的毛绒文创,在年轻群体中“圈粉”无数。区别于以往单一的“你卖我买”,毛绒文创主打一个“加戏”,在选购过程中,买家卖家会进入一种“无实物表演”模式。比如,购买“绒馍馍”会体验到剁肉、烤馍、夹肉、浇汤等流程;“麻辣烫”毛绒花束,还可以选不辣、微辣、中辣等口味。这些现场模拟烹饪、包装举动,互动感、参与感十足。当然,质疑之声也同样不容忽视,不少人认为毛绒文创借鉴有余、创新不足。而且照这个趋势下去,迟早会面临同质化和审美疲劳等问题。此外,文创产品品质感差、做工粗糙、表达不当等问题已经有所显现。

素材解读

毛绒文创与现代审美、实用功能结合,让人爱不释手的同时,让传统文化以亲切的方式进入人们的生活。但也要注意提升其文化价值和传播价值,不能粗制滥造。

适用话题

创新发展、文化价值、传统文化、文化参与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