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迁移、运用
作者: 张善存考点概述
高考文言文阅读命题教考衔接,重视课内知识的积累、迁移与运用。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1.持续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体现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关注,引导考生增强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树立责任意识、培养担当精神、强化思维训练。考生要联系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加深对文言文本的理解。
2.高考文言文阅读重视对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考查,加强了与教材的关联,且命题更加多元:由词义迁移到词义辨析,关联层级逐步提升。考生要注重对文言文阅读关键能力的培养,包括识记、理解、分析、概括和评价。
3.坚持“教考衔接”原则,做到“内外兼顾”。高考文言文阅读坚持“教考衔接”原则,所考查的知识点都是教材内的。有的题干设问直接与教材关联,有的选项设置直接与教材关联,有的答案设计间接与教材关联。也就是说,选文是课外的,但答案却能在课内找到。考生不仅要对课内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知识进行积累,还要对文言文结构、内容、风格和语言特征等进行鉴赏评价。
试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实为可笑。
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规小得而大失者也。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诗》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固非谬言也。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径,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汉大司农田延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如此之流,何可胜记!
卿等若能小心奉法,常如朕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此言可为深诫。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古人云:“鸟栖于林,犹恐其不高,复巢于木末;鱼藏于水,犹恐其不深,复穴于窟下。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今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禄,当须履忠正,蹈公清,则无灾害,长守富贵矣。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摘编自《贞观政要·贪鄙》)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徇私A贪浊B非止坏公C法D损百姓E纵事未发闻F中G心H岂不常惧
2.下列对文中黑体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爱,喜爱,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的“爱”含义相同。
B.秦惠王,指秦惠文王赢驷;《谏逐客书》中“昔缪公求士”的“缪公”指秦穆公,“王”比“公”地位尊崇。
C.巢,意为筑巢居住,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的“军”在词类活用上用法相同。
D.“与夫鱼鸟何以异哉”与林觉民的《与妻书》中“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的“何”用法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以明珠弹雀为喻,说明人不能“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贪图身外之物,而招来杀身之祸。
B.文章用“公仪休不受人鱼”和“秦惠王刻石牛置金伐蜀”两个正面事例,说明不可“规小得而大失”。
C.唐太宗认为,为主为臣的,如果能做到小心奉法,常畏天地,不但能使百姓获得安宁,而且自身也常获欢乐。
D.文章最后以巢末之鸟、穴窟之鱼都是“贪饵故”被捕获为喻,警戒官员要做到“履忠正,蹈公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实为可笑。
译文:
(2)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译文:
5.上文论述要戒“贪鄙”,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中“十思”与之相应的论述是哪两句?请写出原句并简要分析。
答:
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惟恐其不至于大也。
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乎!河山之固也,此魏国之宝也!”吴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德义不修,而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而汤放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船中之人尽敌国也。”武侯曰:“善。”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刈厥敌,靡使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晋平公春筑台,叔向曰:“不可。古者圣王贵德而务施,缓刑辟而趋民时。今春筑台,是夺民时也。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平公曰:“善。”乃罢台役。
(摘编自《说苑·贵德》)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无变A旧新B惟C仁是D亲E百姓F有过G在H予一人
2.下列对文中黑体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衣,名词用作动词,与《齐桓晋文之事》中“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的“衣”用法相同。
B.靡,不,与《曹刿论战》中“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的“靡”词义相同。
C.鳏寡,老而无妻或无夫的人,引申为老弱孤苦者,与现代汉语“鳏寡孤独”中“鳏寡”一样。
D.夺,失去,丧失,耽误,与《鸿门宴》中“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的“夺”词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时圣人对待百姓,就像对待贫穷的人,要不断为他们提供食物、衣物、财物和教育。
B.魏武侯先认为坚固、险要的山川可使国家政权稳固,长治久安,后来又接受了吴起的观点。
C.太公、邵公、周公对如何处置殷商士人和百姓的观点不同,彰显出不同的治国理念和胸怀。
D.叔向认为晋平公在春天建造游观之台不能使百姓安身立命,会有愧于国君这一尊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昔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德义不修,而禹灭之。
译文:
(2)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
译文:
5.君王怎样做才能使“天下可运之于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