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同角度审视、质疑、评估问题

作者: 何传跃

考点概述

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选材越来越重视论说文,2022年新高考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2023年新课标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节选自《韩非子·难一》和《孔丛子·答问》,2024年新课标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和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尤其是2024年的这种史论结合选材策略,使高考文言文阅读更具深度和广度,既考查了考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又考查了批判性思维和议论能力。试题中的问题设计也具有很强的引导性,特别是第14题:“王夫之强调李陵‘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观点?请简要概括。”这一问题不仅引导考生综合不同史料和观点,对李陵这一历史人物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也引导考生客观公允地评论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史观,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高考对论说文的考查还呼应了教材相关能力要求,比如,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的单元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历史人物与事件,对史书记载进行深入思考与合理质疑。又如,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要求学生对史家的观点和论证进行质疑和评估,不能简单地接受或拒绝作者的观点,而需要深入思考,评估其合理性、全面性和逻辑性。

试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此其所以异于人者也。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①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耳。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夫南越之修簳,镞以百炼之精金,羽以秋鹗之劲翮,加强弩之上而彍②之千步之外,虽有犀兕之捍,无不立穿而死者,此天下之利器。然而不知其所宜用,而以敲扑,则无以异于朽槁之梃也。是知虽得天下之瑰材桀智,而用之不得其方,亦若此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于是铢量其能而审处之,使大者小者、长者短者、强者弱者无不适其任者焉。呜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坐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

今天下盖尝患无材。吾闻之,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划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此数辈者,方此数君未出之时,盖未尝有也。人君苟欲之,斯至矣。天下之广,人物之众,而曰果无材可用者,吾不信也。

(摘编自王安石《材论》)

材料二:臣闻才者材也,养之贵素,使之贵器。养之素则不乏,使之器则得宜。古者一官必有数人堪此任者,是以代匮承乏,不旷天工。今国家于人材,素未尝留意以蓄养之,而使之又不当其器,一言议及,辄见逐去,及至缺乏,又不得已,轮资逐格而叙进之,所进或颇不逮所去。今朝廷济济,虽不可谓无人,然亦岂无抱异才而隐伏者乎?亦岂无罹玷用而永废者乎?况又有卓卓可录者,而皆使之槁项黄馘,以终其身,甚可惜也,吏安得不乏!

(摘编自张居正《论时政疏》)

〔注〕①皋、夔、稷、契:传说中舜时贤臣皋陶、夔、后稷和契的并称。②彍:拉满弓弩。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后之在位者A盖未尝求其说B而试之C以实也D而坐曰E天下果无材F亦未之思G而已矣。

2.下列对材料中黑体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敲扑,文中指敲打,与《过秦论》中“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的“敲扑”意思不同。

B.治,文中是治理得好、安定太平之意,与成语“励精图治”中的“治”意思相同。

C.见,表示被动,与《答司马谏议书》中“冀君实或见恕也”的“见”用法相同。

D.逮,是“及,比得上”之意,与《陈情表》中“逮奉圣朝”的“逮”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才能的人与普通人在表现上的不同,在于他们遇到事情时能够处理好,出谋划策能够明白利害关系,治理国家能够使国家安定。

B.王安石认为现在天下缺乏人才,像辩说之材、筹划战斗之徒、谏诤之臣这类人才再没有出现过,是因为君主没有真正去访求人才。

C.在张居正看来,培养人才关键在平时,古时一个职位会有数人能胜任,当职位空缺时就有人可以暂时代替任职,不会耽误国家事务。

D.张居正分析,朝廷缺乏官吏的原因之一是不能任用那些能力出众、可堪任职的人,致使他们只能面容憔悴地终老,这样很可惜。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朝廷济济,虽不可谓无人,然亦岂无抱异才而隐伏者乎?

译文:

(2)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种树郭橐驼传》)

译文:

5.在对待人才方面,两则材料有何相同点?请简要说明。

答: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

拓展延伸

材料一:从衡之说虽反覆百端,然大要合从者,六国之利也。昔先王建万国,亲诸侯,使之朝聘以相交,飨宴以相乐,会盟以相结者,无他,欲其同心戮力以保国家也。向使六国能以信义相亲,则秦虽强暴,安得而亡之哉!夫三晋者,齐、楚之藩蔽;齐、楚者,三晋之根柢;形势相资,表里相依。故以三晋而攻齐、楚,自绝其根柢也;以齐、楚而攻三晋,自撤其藩蔽也。安有撤其藩蔽以媚盗,曰“盗将爱我而不攻”,岂不悖哉!

(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当苏秦之始出也,固尝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诚知其易也。使秦过用之,彼其所以为秦谋者,一忧夫张仪也。惟其不用,而转而说六国以纵亲,彼岂不逆知夫纵约之不可保哉?其心特苟以弋一时之富贵,幸终吾身而约不败。其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意可见也。洹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齐、魏之师已为秦出矣。夫张仪之辩说,虽欲以散纵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覆,所以状衰世人之情,非甚谬也。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岂可得哉!

(摘编自李桢《六国论》)

◆赏析

两篇文章都探讨了战国时期六国与秦国的关系及合纵策略。司马光认为,合纵符合六国利益,三晋和齐楚在地理形势上互相依托、互为表里,如果他们能够团结一致,就不会被秦国逐个吞并,强调合纵是六国的最佳策略。李桢则认为六国间不可能做到合纵,指出六国间也存有如秦一般的野心与攻击行为,彼此相互攻伐、图谋、欺诈,而且苏秦只为自己一时的富贵而游说六国君主进行合纵,彼此不诚。六国迫于秦国连横的压力,只得俯首听命,合纵最终失败。李桢所批评的是六国的不作为和内在弱点,而司马光则侧重于合纵的必要性与团结的重要性,两者视角不同,但都反映了合纵策略的复杂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