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论新巧,分析透辟
作者: 于国松一、立论角度新、切口小
1.角度力求新颖。立论就是针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阐明理由,表明自己的态度。立论新颖,可以使作文整体上有所创新,使表达的思想内涵更为深刻。可以运用以下思维立论:(1)多向思维:从尽可能多的方面来考虑同一问题,不局限于一种模式、一个方面。(2)侧向思维:把自己研究的领域与其他领域交叉起来,取得思想上的启发,用来解决本领域内的问题。(3)反向思维:从相反方向来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我们思考问题,一定要多方面进行联想想象,突破思维定式,多思善想,对比分析,找到更多的立论角度。
2.切口小一点。立论要抓住论证的重点,从小而巧的角度切入进行论证,使论述对象由“面”到“线”到“点”。经过“从小处着手”的处理,大题变小题,繁题变简题,使论点的范围缩小,再作纵向深入挖掘,可以使得作文更为深刻。
二、综合分析,为论点服务
1.反向假设分析,即针对所列举的事实论据,从反面进行假设,从而有力地论证中心论点。进行假设分析时,如果举的例子是正面的,那么就应从反面来假设分析;如果举的例子是反面的,那么就应从正面来假设分析。
2.正反对比分析,即把事例中包含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方法、效果等对比起来分析,在对比中领悟深刻的道理。进行正反对比分析时,要把正面论据(或观点)与反面论据(或观点)对照起来,紧扣论点,进行论证。
3.因果分析,即在列举事例的基础上,分析产生这一事实的直接或间接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我们所要证明的观点。进行因果分析时,要从结果出发,逆向追溯导致该结果的原因,进而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现代化程度的加深,城市社区的黏合功能被消解,社区逐渐演变为“陌生人社会”,很多人在小区常常见面,却没说过话,大家对“附近”的关注越来越少,地理意义的“附近”已经转化为数字意义的“附近”。
现代化让我们彼此离得更近了,又似乎离得更远了。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思维分析】
文题所供材料指出当下城市社区主体间关联较少,常常见面却没有说过话,成了社区里“最熟悉的陌生人”。城市社区主体对“附近”的关注和了解较少,和附近的人缺少交流、信任、合作。考生可结合这一现象折射出的问题,思考导致这一现象的多元因素,分析不关注“附近”会对生活产生什么影响,进而提出改变这一现象的对策。写作时不可一味批判网络的弊端,网络只是“附近”消失的一个原因;也不要完全否定对远方的关注,“附近”和“远方”一同构筑起了完整的世界。
【写作示范一】
标题:心怀附近,行稳致远
立论:网络阻断了人们与附近的联系,那么远离网络就可以尽善尽美地感知现实吗?其实不然。网络在其中有很大的助推作用,但终究不是全部。况且,完全断绝网络,与远方隔离,也不意味着就能注重附近。人生海海,我们需要心怀生命成长的起点,坚定心灵的方向,才能行稳致远。
论证:在数字技术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生活好似不再狭小,远方亦非天涯,但却偏偏忘了“附近”。当然,附近并非真的消失,它在客观上作为地理范围存在着,但在我们的主观认知中被选择性忽略了。我们生活的“附近”,包括亲人、邻居以及各种千丝万缕的社会关系,它定义了我们是谁,我们将走向何方。没有了生命成长的最初起点,我们就难以找到回家的路,进而内心感到漂泊和虚无。这种表现正是人们所说的“空心病”。在关注远方、忽视附近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在冰冷的信号传输中缺失了。而这份温情恰恰是我们成长的重要养料,能让心灵不再虚空,让我们不犯“空心病”,不做“空心人”。不要忘记“附近”曾经给予我们的温暖和力量,多一点善意,多一点包容,用“附近”的温暖代替“远方”的未知。许知远说:“亲密可以带来勇敢,勇敢会带来新的突破和新的机会。”我相信,只有身边拥有真情,心灵坚定方向,我们才能行稳致远。
【写作示范二】
标题:那么远,这么近
立论:世界热闹,人很孤独;知识爆炸,常识匮乏。我们一方面获取大量“远方”的资讯,一方面又感受着“附近”的消失。可是,当人人都在聚焦远方,都在神游万仞,又有谁来关心“眼前的苟且”,来防止“附近”的消失?是的,我们要让“远”变“近”。
论证: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到“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我们需要关注远方。我们相信“无尽的远方”和我们有关,因为我们也是“无数的人们”的一份子。但是,我们不能让“近”变“远”,不能模糊了眼前和远方的界限。我们要立足附近的世界,关切身边的生活,别让这些遁了形、消了声。朱光潜先生曾倡导“三此主义”:此身,此时,此地。拥有此身,把握此时,安守此地,如此过一生,也不失为一种完满。远处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远处有经纬之道、山河之志;而近处是凡心素履、烟火人间,近处有美好的人间情义,也有非常之观值得驻足一赏。晏殊道:“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不要总耽于远方、歆羡远方,“附近”其实才最有烟火味、最具生命气息。我们应该更加重视附近的人和事,活在当下,多关注家人与朋友,欣赏周边被忽视的美景。我们认知世界的起点是“附近”,从真实的生活体验出发,与“附近”的人交流,建立持久的联系,解决“消逝的附近”的问题,才能够更深刻地认识世界。
【写作示范三】
标题:要关注远方,更要关注附近
立论:我们立足的世界不过是浩瀚宇宙的小小一处。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远方,但随之而来的是对附近的忽略。依我之见,关注远方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关注附近。
论证:过去邻里间互帮互助、熟络往来的熟人关系,如今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充斥着陌生感的邻里模式,就算抬头不见低头见,彼此也鲜少交谈、互动。人们热衷于在网络社交平台、线上社区关注虚拟的周边动态,沉浸在数字世界勾勒出的便捷、多元却缥缈的“附近”之中。互联网的普及、新技术的发展,本应增进人类福祉、拉近人际距离,然而实际却导致邻里关系疏远,人与人之间失去了情感纽带。于是人们在现实社交中难以感受到温暖与归属感,倍感孤独;从长远看,甚至削弱了人文关怀底蕴,每个人愈发成为孤立的个体。柏格森曾指出,“世界是一个整合的存在”,人们理应紧密相连。马克思·韦伯也有言,“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换言之,世界万物,“我”在中央。若人人都被远方吸引而忘了眼前,对自己的附近漠不关心,反而盲目追逐远方的数字生活,将会消磨掉自己的存在意义。我们不妨多关心一下“附近”,回归传统邻里相处模式,珍视地理“附近”的温情,找回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的能力,培养自身的人文关怀意识。我们需以广阔视野关注远方,更要以诚挚心灵感受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