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难字考释专家杨宝忠

人物事迹

在河北大学文学院,有这样一个研究团队:他们沉浸在汗牛充栋的书本典籍之中,专门研究那些“身份不明”的疑难字。“坐冷板凳、下苦功夫、啃硬骨头、谋大功用。”69岁的团队带头人杨宝忠殚精竭虑,一直用这样的学风要求自己、激励团队成员。

由于字形演变、书写变异与编纂失误等原因,历代以来积累了大量疑难字,它们不仅成为人们阅读古书、传承文化的“拦路虎”,还影响着汉字的数字化、信息化,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与创新发展造成阻碍。有一次,在看到辽代碑刻中“长木下而翠色移,贞璴出而云光破”这句话时,杨宝忠对其中的“璴”字产生了好奇。查阅《汉语大字典》,发现“璴”字既没有注音,也没有释义。杨宝忠花了近一个月时间看完《全辽文》,最终考释出“璴”就是“础”字变来的,意思是石头,而“贞璴”就是坚硬的石头,这句话是对创建静安寺过程中采木料、采石料的叙述。这些让大众皱眉头、甚至历代大型字书都没有解读清楚的疑难字,正是杨宝忠及其团队多年来的主要研究内容。他们每天畅游在书山字海,就是为了破解一个个汉字之谜。

40多个年头里,杨宝忠及其团队共考释出了近万个疑难字,个中艰辛可想而知。有人称杨宝忠是“识字最多的人”,他却说:“识字永无止境,我这个小学生是永远不会毕业的。”

关键词

择一事,终一生 文化传承 学无止境

“人”为我用

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杨宝忠对疑难字进行考释,筑牢了汉字研究的基础。他守护着汉字的准确性和规范性,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得以永久保存和广泛传播。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