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任务概要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要求考生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下面选择中国文化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一些代表性作品进行精读,梳理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识,注意古今语言的异同,体会其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
活动一
材料一:太公望东封于齐,齐东海上有居士曰狂矞、华士昆弟二人者立议曰:“吾不臣天子,不友诸侯,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饮之,吾无求于人也。无上之名,无君之禄,不事仕而事力。”太公望至于营丘,使吏执而杀之,以为首诛。周公旦从鲁闻之,发急传而问之曰:“夫二子,贤者也。今日飨国而杀贤者,何也?”太公望曰:“彼不臣天子者,是望不得而臣也;不友诸侯者,是望不得而使也;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饮之,无求于人者,是望不得以赏罚劝禁也。且无上名,虽知,不为望用;不仰君禄,虽贤,不为望功。不仕,则不治;不任,则不忠。且先王之所以使其臣民者,非爵禄则刑罚也。今四者不足以使之,则望当谁为君乎?不服兵革而显,不亲耕耨而名,又非所以教于国也。今有马于此,如骥之状者,天下之至良也。然而驱之不前,却之不止,左之不左,右之不右,则臧获虽贱,不托其足。臧获之所愿托其足于骥者,以骥之可以追利辟害也。今不为人用,臧获虽贱,不托其足焉。已自谓以为世之贤士而不为主用行极贤而不用于君。此非明主之所以臣也,亦骥之不可左右矣,是以诛之。”
(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材料二:周公闻太公诛二子,非而不是,然而身执贽以下白屋之士。白屋之士,二子之类也,周公礼之,太公诛之,二子之操,孰为是者?宋人有御马者不进,拔剑刭而弃之于沟中;又驾一马,马又不进,又刭而弃之于沟。若是者三。以此威马,至矣,然非王良之法也。王良登车,马无罢驽。尧、舜治世,民无狂悖。王良驯马之心,尧、舜顺民之意。人同性,马殊类也。王良能调殊类之马,太公不能率同性之士。然则周公之所下白屋,王良之驯马也;太公之诛二子,宋人之刭马也。举王良之法与宋人之操,使韩子平之,韩子必是王良而非宋人矣。王良全马,宋人贼马也。马之贼,则不若其全;然则,民之死,不若其生。使韩子非王良,自同于宋人,贼善人矣。如非宋人,宋人之术与太公同。非宋人,是太公,韩子好恶无定矣。
(节选自王充《论衡·非韩》)
【训练】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已自谓A以为B世之贤士C而不为主D用E行极F贤G而不用于君。
2.下列对材料中黑体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封,受封,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又欲肆其西封”的“封”意思相同。
B.左,使动用法,与《琵琶行》中“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的“左”用法不同。
C.类,同类的人或事物,与《核舟记》中“绝类弥勒”的“类”意思不同。
D.之,用以取消句子独立性,与《师说》中“师道之不复”的“之”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狂矞、华士隐居于东海,想要无求于人,不臣服天子,不结交诸侯,靠自己耕作吃饭,靠自己挖井喝水,结果被姜太公杀掉。
B.姜太公认为,不打仗而显贵,不耕田而扬名,不是教化国人的办法,就像是不受支配的马,低贱的奴仆也不会依托它的脚力。
C.周公听说姜太公杀了狂矞和华士,就指责这种做法不对,然后拿着礼物去看望地位低下的人。王充对周公的做法提出了质疑。
D.王良是一个善于驯马的人,给他拉车的马,没有疲沓不走的坏马。王充认为,王良驯马的方式,也一定会得到韩非子的肯定。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先王之所以使其臣民者,非爵禄则刑罚也。
译文:
(2)以此威马,至矣,然非王良之法也。
译文:
5.为什么王充认为韩非子“好恶无定”?请简要概括分析。
答:
活动二
材料一:然则奚以为治法而可?故曰:莫若法天。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既以天为法,动作有为必度于天。天之所欲则为之,天所不欲则止。然而天何欲何恶者也?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
(节选自《墨子·法仪》)
材料二:子贡为信阳宰,将行,辞于孔子。孔子曰:“勤之慎之,奉天子之时,无夺无伐,无暴无盗。”子贡曰:“赐也,少而事君子,岂以盗为累哉?”孔子曰:“汝未之详也。夫以贤代贤,是谓之夺;以不肖代贤,是谓之伐;缓令急诛,是谓之暴;取善自与,是谓之盗,盗非窃财之谓也。吾闻之,知为吏者,奉法以利民;不知为吏者,枉法以侵民,此怨之所由也。治官莫若平,临财莫如廉。廉、平之守,不可改也。匿人之善,斯谓蔽贤;扬人之恶,斯为小人。内不相训,而外相谤,非亲睦也。言人之善,若己有之;言人之恶,若己受之;故君子无所不慎焉。”
(节选自《孔子家语·辩政》)
材料三:圣人之治民,度于本,不从其欲,期于利民而已。故其与之刑,非所以恶民,爱之本也。刑胜而民静,赏繁而奸生。故治民者,刑胜,治之首也;赏繁,乱之本也。夫民之性,喜其乱而不亲其法。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劝功,则公事不犯;亲法,则奸无所萌。故治民者,禁奸于未萌;而用兵者,服战于民心。禁先其本者治,兵战其心者胜。圣人之治民也,先治者强,先战者胜。夫国事务先而一民心,专举公而私不从,赏告而奸不生,明法而治不烦。能用四者强,不能用四者弱。夫国之所以强者,政也;主之所以尊者,权也。故明君有权有政,乱君亦有权有政,积而不同,其所以立异也。故明君操权而上重,一政而国治。故法者,王之本也;刑者,爱之自也。
夫民之性,恶劳而乐佚。佚则荒,荒则不治,不治则乱,而赏刑不行于天下者必塞。故欲举大功而难致而力者,大功不可几而举也;欲治其法而难变其故者,民乱不可几而治也。故治民无常,唯法为治。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故民朴而禁之以名则治,世知维之以刑则从。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能治众而禁不变者削。故圣人之治民也,法与时移而禁与能变。
(节选自《韩非子·心度》)
【探究】
1.下列对材料中黑体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与“百姓皆以王为爱也”(《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爱”字含义相同。
B.“是谓之伐”的“伐”是“破坏”之意,与“自伐者无功”(《老子》)中的“伐”含义不同。
C.“利”,使……获利,使动用法,与“先齐其家”(《大学之道》)中的“齐”用法相同。
D.“刑胜而民静”与“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两句中的“而”字含义不同。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贡赴任信阳宰之前,孔子建议他勤勉谨慎,顺应天时,不做“夺伐暴盗”之事。
B.孔子认为那些不懂为官之道的人遭致人们怨恨,是因为他们歪曲法律来侵害人民。
C.韩非子认为民众服从法令,奸邪就无从产生,治理民众要把奸邪扼杀在萌芽状态。
D.韩非子指出圣人治民是从根本上考虑问题,不放纵自己的欲望,只希望于民有利。
3.三则材料都提到了“法”治,请分别概括墨子、孔子和韩非子以“法”治国的具体内容。
答: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