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安排,逻辑严密

作者: 陈静

在“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背景下,高考作文的命题越来越注重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考查。近年来,任务驱动型、交际语境型、关系思辨型、读写结合型等作文题型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热点,这些文题都有一个共性,即给定一段材料,再以此为依据进行写作。因此,不管作文命题形式如何变化,对作文材料的准确解读以及紧扣材料进行论证才是写作的核心所在。

然而,不少考生能做到准确把握命题者的意图,却容易在写作的具体过程中犯轻视材料的错误,导致偏题。作文的立意虽然精准,但具体论证过程中却很少提及材料。有的考生甚至在从写作材料中提炼出一个中心论点后,就完全抛开材料,另起炉灶,这样很难做到逻辑严密。在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运用下面的方法,紧扣材料进行论证。

1.镶嵌法紧扣材料。任何一则文题材料都有关键词。考生无论是审题立意、确定观点、拟定题目,还是主体论证中心论点、结尾回扣中心论点,都可以在表述中将材料的关键词镶嵌进去,体现出论证的严密性。

2.阐释法紧扣材料。不少考生在作文开头引用材料、评价材料、亮出观点后,就再也不提及材料,这样非常容易偏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考生可以在论证过程尝试用材料去解释分论点,这样不仅能使论证紧扣材料走向深入,还是一个检查论证是否偏离材料最有效的方法。

3.总结法紧扣材料。在具体论证的过程中,考生可以用材料来总结、深化中心论点。

4.深入分析法挖掘材料。考生可以深挖文题材料本身,切分出三到四个分论点,进而进行深入的分析论证。

当下不少高中生的议论文写作,有一种值得警惕的倾向,那就是“立场预设”,即这类作文的观点不是源于对文题材料的细读与解析,而是基于某种流行的固有观念。其结果当然是写出来的作文有悖于材料作文的内在规定,要么自说自话,要么生搬硬套。考生要想高考作文有所突破,就必须勾连文题材料,深入论证。尤其是作文要想做到深刻,就必须在“思想”上下功夫。而“思想”又源于对材料的细读与解析。“修辞立其诚”,考生要学会就事论事,不故弄玄虚,紧扣材料对思想、内容进行统筹安排。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1:狐狸摘不到葡萄,于是告诉孔雀葡萄是酸的。孔雀信了,告诉猴子。猴子不信,亲自摘了、吃了,发现葡萄很甜。

材料2:清代赵翼的诗作中写道:“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写作示范一】

开头:猴子不听“漫雌黄”,亲自尝试葡萄,最终否定了狐狸的“自主张”。“躬行”才是获得真知的唯一途径。你问我为什么站在这里,凭鞋底的泥;你问我此刻为何笔走龙蛇,凭无数执笔的日夜。庸人见山,只见得烟涛微茫;智者见山,则躬身入局,笃行入山,拨云见日。为人若仅凭他人随说的“短长”就臆断事理,又怎能见得庐山真面目?面对人生中无数“葡萄酸不酸”的问题,充斥于耳的他人的答案“仅供参考”,亲身实践才是最好的回答。

论证:我们要成为破除流言的“猴子”,而不做狐狸那般散布谣言的行为。不信谣,是智慧的体现;不传谣,才是坚持操守的表现。当我们都成为智慧的辨别者与正直的发言人,社会环境必将更加清朗。“只眼须凭自主张”,赵翼之言可谓真知灼见。流言再多,毕竟是一地落叶,真理一炬便成灰;流言再惑人,毕竟是风中黄沙,盖不住真相。不为流言惑,躬身始得真。我相信,秉持求真之心,流言必将被缚于笼中,真相必将浮出水面,昭昭于天地间。

结尾:无数的“猴子”用实践告诉我们,大众的理性有时是虚弱的,坚持自己的判断,并用实践证明才真正强大!在泥沙俱下的网络时代,做一只“猴子”吧!“漫雌黄”勿轻信,还须凭实“自主张”!

◆点评

这三个片段都使用了镶嵌法,不仅能体现对材料的深入解读,使作文与材料水乳交融,而且使论证更严谨周密。

【写作示范二】

不为浮云遮望眼,不为他人的信口雌黄阻碍笃行的步伐。孔雀听信了狐狸的虚妄之言,最终错失了吃得葡萄的机会。而现实中又有多少人因为他人言论的“浮云”,而停下实践的步伐?猴子的“不信”便是批判精神的体现,而批判精神又是躬身笃行的动力来源。在科学研究中,真理都是在一个个结论的推翻与重建之上构筑的。若受限于他人的言论,便迈不出实践的第一步。

◆点评

这段开头巧妙的地方在于直接用材料中的故事来阐释论点,然后再列举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事例加以佐证。论证由材料出发,再联系广泛的现实生活进行阐释,既体现出思维的深度,又表达出对现实的关切。

【写作示范三】

这则寓言折射出的是当下社会的症状,即从众心理的泛滥。“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人人都如此说,便人人都如此做,一个个“孔雀”于是随波逐流,迷失了自我。盲从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实践导致自我意识的建设不完善,无法提出见解,也无法坚持己见。而“猴子”有丛林生活的自我意识建设,敢于落实“吃葡萄”,才得到了甜美的果实。

◆点评

这个结尾段运用总结法总结上文的观点,随后进一步用材料中猴子的事例从反面否定这样的从众心理。这样不仅和材料联系紧密,同时也让读者有画面感,联想到生活中无数的“孔雀”和“猴子”,结论清晰且留有回响。

【写作示范四】

“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自私的狐狸、愚蠢的孔雀都未曾吃着葡萄,却认为酸;务实的猴子不信,摘来吃了,发现甜得沁人心脾。诚哉,“纷纷艺苑漫雌黄”,大众的“真理”未必正确,我们还需要立足实际、自己判断。正是:众口雌黄勿轻信,还须凭实自主张。

狐狸的酸是自私的酸,是恶意的酸,它不想让别人吃到它吃不到的葡萄,所以谎称酸。孔雀的酸是缺乏自我的酸,是愚蠢的酸,它缺乏自己的判断,是对大众理性的懦弱回归。唯有猴子,它的甜是不畏权威、坚持己见、注重实际的甜,是敢与谣言较量、阻断流言传播的甜,是一种智慧的甜。

矮人看戏,随说短长。狐狸和孔雀的错误判断背后映射出的是它们缺乏自我、缺乏实践、随波逐流的心理。而在日常生活中,是不乏这样的人的。比如网暴者的缺乏实际、缺乏判断、缺乏理智,让一个个家庭分崩离析,让整个社会都品尝到了“葡萄的酸”。而能将狐狸、孔雀赶下出丑舞台的,唯有坚守实际的猴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猴子尝葡萄的行为,本质上是不畏权威、不信谣言、坚持己见、注重实际的勇敢精神。鲁迅先生曾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勇敢的人。”同样的,第一个敢于尝“酸葡萄”的猴子怎么不算勇敢的猴子?它敢于向权威拍板、勇于同谣言较量、脚踏实地付诸实践,为森林带来了真正的甜,也为自己带来了正确的判断。

◆点评

这个论证片段对材料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从“狐狸的酸是自私的酸,是恶意的酸”“孔雀的酸是缺乏自我的酸,是愚蠢的酸”“猴子的甜,是一种智慧之甜”三个维度进行分析,令人为之拍案叫绝。

上一篇:
下一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