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春节:中国文化盛事
聚焦热点
2025乙巳蛇年是申遗成功后首个春节。伴随春节“非遗”活动质与量的同步提升,各种非遗元素、民俗活动让人目不暇接。烟火气升腾文化味,春节这一极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盛事,不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热点1】
春晚带火“非遗”
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届春晚,非遗元素与现代科技融合,AR、裸眼3D等创新形式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让中式美学有了新的诠释。在春晚开场视觉秀里,短短1分钟展示了16种非遗:打铁花、庆阳剪纸、东明粮画制作技艺、传统植物染料染色技艺、绳结技艺、北京绢花、扬州绒花、青神竹编、洛阳牡丹瓷、英山缠花、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潍坊风筝、温州螺钿、成都漆艺、羌绣、布糊画。
歌曲《栋梁》中,观众随着电视画面“飞跃”北京中轴线,穿越时空,眼、耳、心沉浸式领略流传千载的中式美学。“北京中轴线”也是我国文化遗产之一,于2024年申遗成功。北京中轴线全长7.8公里,由故宫、景山、天坛、社稷坛、钟鼓楼、永定门、天安门、万宁桥等五大类遗存共同组成。闻名世界的文物古建鳞次栉比,蔚为大观。从历史古迹到现代建筑,从胡同民居到文艺园区,北京城的壮美和历史的韵味都浓缩在其中。
小品《借伞》融合了京剧、粤剧、川剧、越剧等多个剧种,《笔走龙蛇》用国家级非遗太极拳展现草书书法的神与意,《潮起舞英歌》融合非遗、武术、舞蹈、流行音乐等多种元素。《斗柄指东天下春》中的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武汉分会场的虎座鸟架鼓、曾侯乙编钟等,也都是2025年春晚舞台上的“非遗”元素。
◆解读
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届春晚,以百余项非遗作为节目创排的重要灵感,源远流长的传统智慧与艺术巧思、先进技术相融合,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热点2】
非遗春节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新年音乐会、新春巡游、新年家庭日、新春庙会……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文化含量爆棚的各类庆祝活动在世界各地上演。从埃及“尼罗泛龙舟”春节主题活动,到毛里求斯红灯高挂、红桌铺展的盛大“千人春宴”,再到以伦敦为中心、覆盖全英多地的“伦敦+”模式大型庆典和芬兰冰天雪地中的春节庙会……春节已经成为中华文明和各国文明融合的舞台,成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心灵相通的宝贵纽带。
当下,尊重理解他人文明和文化是消除误解、弥合分歧的良方。李子柒携“非遗”再度亮相引爆海外关注,互联网上外国人请中国朋友品鉴刚刚学会的中国菜,文明和文化的感召力让世界联系更紧密。
◆解读
春节如今成为全球性文化盛事,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魅力以及各国人民对和平、和谐、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春节所蕴含的团圆、和谐、喜庆、祥和等元素,为世界理解中国的和合共生提供了生动注脚。
【热点3】
春节年俗与时俱进
每到春节,年味的变化总会备受关注。电子红包裹着美好祝福,突破时空阻碍传递到各处;云庙会、VR观展、电子烟花秀,给百姓过大年时的文化生活添了许多新内容……在科技的加持下,“互联网+春节”创造出了“新年味儿”。
山东举办黄河大集,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令人目不暇接;北京厂甸庙会、九曲黄河阵灯俗等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集体亮相,展现地道的京味儿年俗;四川阆中开启春节“抢银水”,人们争相早起挑井水、抢好运……成功申遗后的首个春节,在非遗的加持下,新旧年俗齐涌现。
◆解读
不变,源于热爱和传承;变化,来自与时俱进的意识和勇气。春节更新了的年味、年俗、过年方式,适应了群众文化新需求,为节日注入更多生机活力。只有让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才能将传统文化真正传下去、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