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的脉息
作者: 何为他不时仰起头来望望森林绿色的天幕,又低下头凝视铺在地上的苔藓,无限依恋地抚摩着树皮的裂缝。他可以凭着气味找到某种蕈类。他熟悉树根下野生植物的古怪名称。
“呀,这真是奇怪了,难道你在队伍里也学这些草木的名字?”
“哪里,我早就知道的!”他向我投视了一下,语气很平淡。“告诉你吧:我以前是砍柴的……这是一点没有革命意味的……后来,我加入了队伍,当一个勤务兵,直到现在……”
“以后呢?”我问他。
“以后还用说吗?”他束起包袱,又有意无意地抬起头来向绿色的天幕仰视。
晚上在一家农民的茅屋里借宿,我们已经搭伴大半天了。清早起来,第一件工作是把昨晚铺在门板上的茅草,一堆一堆重新放置原处,卸下作床铺的门板也照样合上。他的动作迅速利落。他还专心地给那个老年农民扫一次地。最后出门的时候,他从口袋里摸出一点足够我们一宿吃住的钱,塞在老人颤动的手里。老人痴痴地望着我们,他的花白胡子抖动着,匆促间不知说些什么才好……
“同志!”后来他在路上告诉我,“这就是我们的优良传统。”
穿过阴暗的森林,视野豁然开朗。天空蓝得渺远。在天边,一只山鹰飘在长空中发出凄厉的长啸。
他吐了口气说:“现在我们爬山了!”
我把松散了的绑腿布重新缠过,用手掌在四周压平。回头看见那个同道而行的勤务兵,正在从背包旁边解下一双崭新的草鞋。
“缚绑腿留意别缠得太紧哪,太紧了肌肉要酸的。这双草鞋你穿着吧!我就是光脚板也能走路,用不着……”
“你自己穿吧!”我回绝了他。“不然你带着它装样子吗?我不要!”“唉呀,我穿你穿有什么两样,我们都是有任务的……”说到任务,他古铜色的脸上闪耀着骄傲的光辉。
为着不想过分执拗地拒绝一个质朴的好意,我坐在岩石上穿了草鞋。
森林里潮湿,滑腻。棘条纠缠着,仿佛要封闭我们向前的小径。
那个勤务兵毫不费力地迈着步子,几十里山路的跋涉,在他仿佛不算一回事。但是我的双腿禁不住隐隐作酸,而且绑腿也散了。汗开始涔涔地渗出来,我微微地喘气。
一只山鹰从天边的一角旋着大圈子——蓝天由青苍转向薄灰,晚归的乌鸦驮着渐近的夜色款款飞翔。
“你走得动吗?天晚了,上山还有二里路!”他向我看了一眼。
“当然走得动,等着干什么,天黑前一定走到山顶!”我霍地站起来。
我们终于到了山上。回头一看,朦胧中,展现在山脚下的来路,缩成一条弯弯曲曲的长线了。
“在这里过夜吧……这地方不坏,很敞快……今夜就宿在这个屋子里。”
他指着前面,一座孤单的歇脚茶亭。
“我们找几条木柴烧野火吧!你肚子饿不饿?包袱里有饼……”
我的两臂交叠着枕在脑后,舒坦地躺着。白天的困顿这时候一齐松弛下来了。
他用硬木柴搭成空心架子,在包袱里找火柴——不经意间,一本薄薄的小册子掉落在地上,我获得什么秘密似的叫起来:“书!什么书?你也识字吗?”
“哦!哦!”他有点局促,讷讷道,“学了两年,好歹会看点书了,可真糟糕,我的脑袋瓜笨得像黄牛……我要努力,努力学习,这书是指导员那边借来的。他总是要我多看书,说是学文化可重要啦……”
秋夜的虫子梦幻般陶醉在呖呖的叫声里,它们起先还时断时续地唱着,后来就一直叫个不休。微风息索,松林发出深沉的吟声。
我们谁也睡不着。
火光照红他左侧的大半个脸。他又在火堆上加了枯枝,把篝火拨得更旺盛一点。
“你冷吗?你以前不曾在山上露宿过吧?……我这里有一条薄毯子,你盖着,别受冷……”
我的手臂依然交叠着枕在脑后,沉浸在深深的思索里。
“我这样的人也是苦命的哪。从小是孤儿,孤零零一个人,迷迷失失过了三十几年……幸亏我加入了队伍……为着国家干革命呀……想起来,一个人总要为人民大众做些有益的事情才好哪……哦,明天我们分手……我呢,我去送一封很紧要的信,你呢,有你自己的工作……一同在战斗,相别总还有相见的……睡吧,明天好走路……”
第二天早上,我醒来时太阳已在高空。空气清新。山巅上一片活跃的生命令人振奋。
“喂,起来!不早了!”我喊着。没有声音回答我,回答我的只有空谷回声。
“他终于先走了。”我怅然地向山下眺望。
不远的一个山岭上,浮动着朵朵透明的白云,镶着银亮的边。一条闪光的山溪盘旋着流去,描绘着一弯很大的弧形。我极目四顾,仿佛在遥远的地平线上,有一个庄稼人模样的新四军战士,跨开大步,直向太阳升起的地方走去。
一九四〇年六月四日雨夜
(选自《青弋江》,有删改)
【训练】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头“我”询问勤务兵“以后呢”,勤务兵以反问句作答,他的回答凸显他对未来致力于革命工作的笃定。
B.在掉落一本书被“我”发现后,勤务兵“讷讷”地说出一串话,流露出他对自己识字不多的羞愧和进步不快的自责。
C.勤务兵最后与“我”不告而别,照应了前文他说的“明天我们分手”,体现了他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革命战士的警惕性。
D.文章从“我”的视角来写勤务兵,在同行路上逐步显示他的性格,展现他的思想境界,读来真实可信,富有感染力。
2.文章标题“大地的脉息”有哪些丰富意蕴?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