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真”之文动人心

作者: 吴琳 林进东

1.情节要“真”

作文只有让人“信”了,才能让人“服”。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去写“真实”的故事。而要写出这份“真实”来,就需要注意两点:(1)遵循生活逻辑。“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情节的“开合”也好,“翻转”也罢,都要符合生活的常理,而不能违背生活的常识。有的考生不注意这一点,明明写的是一件真事,但怎么看都像假的。(2)刻画生活细节。在侦探片中,探寻真相往往是从细节入手的;同样,为了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我们也需要写出生活细节来。细节为什么能有如此魔力?因为细节是一个人不经意间的情感流露,唯此“不经意”,最能传递真情,显露真意。

2.情感要“真”

有的考生讲故事喜欢煽情,左喊一个“啊”,右飙一滴“泪”,殊不知,无病呻吟,越“煽”越让人无感,甚至反感。情感怎样才能“真”呢?关键点有二:(1)情感发自内心。发自内心的真情往往自带“泪点”,能缓缓地却又执着地拨动读者的心弦,让读者“不思量,自难忘”。试想,如果考生自己内心都不能真感动,又怎么能去打动读者呢?为此,我们要“我手写我心”,抒真情,写实感。(2)情感化为行动。真情往往不是停留在嘴上的,而是化于实际行动之中,读者可以通过人物的行为触摸到情感的脉搏,从而产生同感、唤起共情。为此,广大考生需要练就自己虽不说出来,却能让读者感受得到的抒情功力。

3.意义要“真”

高考作文既要有意思,也要有意义,只有这样,才能既有看头,也有嚼头。那么,怎样来表现作文的意义之“真”呢?关键点有二:(1)作文赋予的意义,读者要体会得出。这就要求考生所写的故事本身就蕴含深刻意义,且须是考生自己深刻感悟到的,否则读者就很难将之体会出来。有些考生为了“画龙点睛、卒章显志”,常常人为地拔高作文意义,非但起不到升华主旨的作用,还让读者“思维短路”,进而产生“假大空”之感。(2)意义生发的方式,读者要接受得了。在接受度上,读者最乐见的方式是生活化地自然生发,最倒胃口的方式是生硬地贴标签。其实,越是生活化的讲述方式才越接地气,越接地气才能让读者觉得越“真”。

要写出“三真”之文,考生不仅要去读课本这本小书,更要去读生活这本大书。只有真切、真挚、真诚地去感知生活、感受生活、感悟生活,才能铸炼“三真”之文,以满满的“真”能量打动人心。

范例分析一

著名作家帕斯捷尔纳克曾说:“艺术从来只有两项任务,一是坚持不懈地探讨死的问题,二是通过探讨死的问题以求生。”史铁生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作家,他勇敢直面死亡,笔耕不辍,以文字滋养自己的生命与精神。

有记者问史铁生:“你对你的病是什么态度?”史铁生答:“敬重!”面对困惑不解的记者,史铁生解释道:“这绝不是说我多喜欢它,但是你说什么呢?讨厌它吗?恨它吗?求求它快滚蛋?一点用也没有,除了自讨没趣,就是自寻烦恼。但你要是敬重它,把它看作是一个强大的对手,是命运对你的锤炼,就像是个九段高手点名要跟你下一盘棋,这虽然有点无可奈何的味道,但你却能从中获益,你很可能就从中增添智慧。一边是自寻烦恼,一边是增添智慧,选择什么不是明摆着吗?”

死亡一直是人们研究的课题。有人惧怕它,有人轻视它,有人用它来逃避生活。而史铁生,在双腿刚刚瘫痪的时候,也想过用死亡来逃避生活,但是他最终还是把死念留在了医院。他回家,他摇着轮椅去地坛,他在阳光下思考,思考到满地亮起月光。他想了好几年,最终想出了结果。他不再追求死亡,也并不逃避死亡。既然来到这个世界并不是他自己的选择,那么离开也尽可等着老天爷去安排。世间坎坷种种,怎样活着、怎样充实安定地活着,才是他需要考虑、需要费心的东西。

从无法接受现实的残疾人到知名作家,史铁生的人生转折告诉我们:改变命运的是努力,不是悲哀、麻木和抵触。如果史铁生是一个健康的人,他可能会像普通人一样平平淡淡地度过一生。然而命运逼着他走上了一条不寻常的道路,走上了一条“大孤独”造就“大智慧”的道路。这就是意志,就是精神不屈的力量!巴金在他的著名散文《灯》中说:“人不是单靠吃米而活着。”所以你最感兴趣的事,就是你的精神归宿,你就朝着它去努力吧!人总得有点追求地活着,才算有尊严。

——一考生《史铁生如何看待自己的疾病——〈我与地坛〉读后》

◆点评

这个片段以史铁生对死亡和疾病的态度转变为主线,通过记者与史铁生的对话,展现史铁生对疾病的独特态度。史铁生解释了为何敬重而非讨厌、痛恨疾病,凸显了他面对困境的豁达与智慧。作文随后讲述史铁生双腿瘫痪后从想用死亡逃避生活,到经过长时间在地坛的思考,最终接受命运、不再逃避死亡的思想转变过程,逐步深入,层次分明,富有张力和感染力,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自觉地被史铁生的精神所打动。同时,文中也蕴含着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勇敢面对生活的情感力量。

范例分析二

史铁生在迷茫于自己的人生而自暴自弃时,有一个人无时无刻不在担心他,那就是他的母亲。然而他太年轻了,当命运给他当头一棒后,他沉浸在自己的悲痛之中,却不知道他的母亲比他更悲痛。直到母亲去世,直到他似乎接受这个命运的玩笑走出阴影时,他才恍然明白,他在无意之中伤母亲有多深。所以他自责,他怨天为什么没有给她多几年时间,40多岁就离开了。但他知道母亲想要他找到一条什么样的人生路:“随着小说获奖的激动逐日暗淡,我开始相信,至少有一点我是想错了: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这条路究竟是什么?也许,是快乐!是幸福!也只能是快乐!是幸福!”当史铁生陷入人生的至暗时刻,他的母亲只是希望他能够快乐幸福地活下去。母亲是伟大的,也是无私的,一辈子奉献,却从不会奢望子女给予多少。她只要孩子能够快乐,能够幸福,就足够!

当史铁生明白这一点时,他的母亲已逝去多年。这告诉我们:爱身边的亲人要趁早。在这个世界上,家为什么是我们的精神归宿,就是因为家是温暖的港湾,是爱的天堂,家里有一位像史铁生的母亲挚爱他一样挚爱着我们的妈妈。我们的境遇不像史铁生,不会遭受他那样的大孤独,所以我们不必逼着自己一个人整天在角落里冥思苦想,但我们应该更务实地去思考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幸福,那就是尽早地爱你身边的人,而不至于像史铁生那样在他的母亲走后才捶胸顿足。

——一考生《爱身边的亲人要趁早——读〈我与地坛〉》

◆点评

这个片段围绕史铁生的人生经历与他和母亲之间的情感展开,点明史铁生在人生迷茫自暴自弃时,母亲对他的深切担忧,通过叙写史铁生沉浸在自身悲痛与母亲默默承受更重的痛苦,营造出一种情感氛围。接着叙述母亲的离世以及史铁生在走出阴影后才意识到自己对母亲造成的伤害,进而引发他对母亲期望自己所走之路的思索,并以获奖后的感悟引出对母亲心意的理解,情节有起有伏,情感真而意义深。作文最后从史铁生的经历联系到现实生活,呼吁人们要趁早爱身边的亲人,从个人经历上升到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感悟。

上一篇: 秋风秋雨愁煞人
下一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