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与构建

作者: 王淦生

分析与构建0

论点与论据须榫卯契合

原作雏形

人类前行的历史,就是一个个个体、一个个部落、一个个民族真诚交流、相互融合,进而结成命运共同体的历史。遥想当年,一曲《高山流水》的创作与解读,让伯牙和子期这两个孤高的灵魂成为千古难觅的知音。李密凭借一篇感人肺腑、情感真挚的《陈情表》,表达了舍忠尽孝、报养祖母之情,委婉拒绝了晋武帝的征召。唐太宗作为一国之君一直重用敢于冒死强谏的魏征,忍让其对天颜的冒犯,甚至于不耻下问,共同分析政事之利弊,最终开创出海晏河清的“贞观之治”……表情达意,倾诉心声,能使朋友之间、君臣之间筑起信任的桥梁。

——2024年全国甲卷作文《交流雨露滋木茂,沟通春风舒新枝》

问题剖析

考生写作时未得论点精髓,没能参透语境,更没有对材料作精心筛选,只觉得与论点有些关联便拿来用,反而使得论点与论据之间若即若离,不能榫卯契合。论据似是而非,论证自然是隔靴搔痒。这段论证乍看似与“交流”不无关联,但是细加分析就会发现只是打了一个“擦边球”,并非真正的“交流”。伯牙子期是相互理解,李密的书信是委婉的拒绝,唐太宗是拥有容人之量,这三个事例都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交流”。真正的“交流”应该是双向或多向的,需要相互敞开心扉、坦诚交换意见,甚至争论、分辩,从而达到彼此真诚相处之目的。

微雕成文

人类前行的历史,就是一个个个体、一个个部落、一个个民族真诚交流、相互融合,进而结成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春秋时期,老子、孔子一次次地对话。两位文化巨人的智慧碰撞所迸发的火花,明媚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的天空。东汉末年,被后世冠以“舌战群儒”之名的那场论辩与交流,让敌对的孙刘结为盟友,使挥戈南下的曹操兵阻赤壁,从而奠定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根基。当改革开放的大门次第打开,中国以对话和交流面向世界,积极交朋友、发展贸易伙伴,彻底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和走向……因为交流,不同流派可以美美与共;因为交流,敌对双方可以化敌为友;因为交流,不同国家可以成为伙伴……交流,乃是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最佳的黏合剂和润滑剂。

论据要做好概括和剪裁

原作雏形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所以,与未知相伴,必然是我们人生的一部分,但它又为生命的进阶提供了空间。从古至今,人类一直不断地抵达未知之境。公元1519年,麦哲伦率船队由西班牙出发,一路往西航行,希望抵达对他们来说属于完全“未知世界”的富含香料的印尼的马洛加斯群岛。虽然麦哲伦最终因此而遇难,但是他的这一远航却让很多未知成为“已知”,让认知的误区得到纠正,尤其是证明了地球是圆的这一假说。麦哲伦的远航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远航,它激励了越来越多的探险家们一次次地远洋航行,抵达了许多的未知之境……更重要的是,这一壮举激励后人要始终用探寻的双眼去凝望世界,摒弃陈腐的知识和观念,不断提升自我。尤其是青年,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和探索未知,在未知世界中寻得无限的生机。

——2024年新课标Ⅱ卷作文《抵前之未及,得生之发展》

问题剖析

考生在援引故事性材料时没有根据主题对其进行概括和剪裁,而是将原材料整体搬迁,复制粘贴,使得叙述拖沓,重点不够突出,同时还挤压了议论的空间,造成叙多议少、以叙代议、论述不透、文体不明等弊病。这段论证对论据的叙述不够精炼,事例在文中占据了较长篇幅。修改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精华是能有效论证观点的部分,糟粕是可有可无甚至与论点不相干的部分。升格时需对材料进行剪裁提炼,力求要言不烦,再适当补充其他论据,加强论证效果。

微雕成文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从古至今,人类一直不停地抵达未知之境:广袤的大陆上,蒸汽机取代了马力,让人们抵达了无限向往却无力抵达的远方;浩瀚的海洋里,麦哲伦率领探险的船队乘风破浪,冲破了人们“天圆地方”的认知牢笼;蔚蓝的天空下,莱特兄弟的一次高飞,让人们突破了引力的枷锁,征服了可望而不可即的天空……从陆地到海洋到天空,再到更高的太空,未知被一次次突破又一次次降临。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始终用探寻的双眼去凝望崭新的世界,摒弃陈腐认知,不断赢得新的飞跃。所以,探寻未知是我们生命的常态,尤其是青年,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迎接未知,在未知中探寻无限的生机。

充分发掘材料的内涵

原作雏形

历久弥新,源于对古老经典价值的认可。古老的经典之所以能够常读常新,是因为它们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人生智慧。就像《老子》《论语》《墨子》《孟子》《庄子》等经典千百年来在思想文化乃至治国理政方面一直给后世以巨大影响,再如《黄帝内经》《梦溪笔谈》《齐民要术》《本草纲目》《天工开物》等典籍至今仍给人以生活启迪……由是观之,这些古老的经典永远不会过时,并且历久弥新,指引着我们一路向前。

——2024年北京卷作文《历久弥新》

问题剖析

作文中的论据并非多多益善,如果只顾举例,而不加分析,就会出现堆砌材料、缺乏论述、叙多议少的问题。这段论证在提出观点“历久弥新,源于对古老经典价值的认可”后,一口气列举出十部古代经典,证明古籍的“历久弥新”,可惜仅仅停留在对各种典籍的简单罗列上,缺乏深层次的解读,犯了“只堆砌,不分析”之大忌。既然是运用材料证明观点,就必须对其加以解读分析,充分发掘材料的内涵,不能只引用而不分析。

微雕成文

历久弥新,源于对古老经典价值的认可。古老的经典之所以能够常读常新,是因为它们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人生智慧。《论语》让我们领略到儒家仁爱思想的精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今天仍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老子》让我们感受到天地间的自然和谐,“道法自然”的思想体现了中国人代代相传的哲学理念;《墨子》传授我们“兼爱非攻”的和平精神,“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的格言至今仍在提醒我们要坚守信义……由是观之,这些古老的经典永远不会过时,并且历久弥新,指引着我们一路向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