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向思维显丰富
范本呈现
中国人之聪明
林语堂
聪明系与糊涂相对而言。郑板桥曰“难得糊涂”“聪明难,由聪明转入糊涂为尤难”,此绝对聪明语,有中国人之精微处世哲学在焉。俗语曰“聪明反为聪明误”,亦同此意。陈眉公曰“惟有知足人,鼾鼾睡到晓;惟有偷闲人,憨憨直到老”,亦绝顶聪明语也。故在中国,聪明与糊涂复合为一,而聪明之用处,除装糊涂外,别无足取。
中国人为世界最聪明之一民族,似不必多方引证。能发明麻将牌戏及九龙圈者,大概可称为聪明的民族。中国留学生每在欧美大学考试,名列前茅,是一明证。或谓此系由于天择,实非确论,盖留学者未必皆出类拔萃之辈,出洋多由家庭关系而已。以中国农工与西方同级者相比,亦不见弱于西方民族。此尚系题外问题。
惟中国人之聪明有西方所绝不可及而最足称异者,即以聪明抹杀聪明之聪明。聪明糊涂合一之论,极聪明之论也。然聪明至此,已近老猾巨奸之哲学,不为天下先,则永远打不倒,盖老猾巨奸之哲学无疑。盖中国人之聪明达到极顶处,转而见出聪明之害,乃退而守愚藏拙以全其身。又因聪明绝顶,看破一切,知“为”与“不为”无别,与其为而无效,何如不为以养吾生。只因此一着,中国文明乃由动转入静,主退,主守,主安分,主知足,而成为重持久不重进取,重和让不重战争之文明。
此种道理,自亦有其佳处。世上进化,诚不易也。熙熙攘攘,果何为者?何若“退一步想”,知足常乐以求一心之安。此种观念贯入常人脑中时,则和让成为社会之美德。若“有福莫享尽,有势莫使尽”,亦极精微之道也。
中国人既发明以聪明装糊涂之聪明的用处,乃亦常受此种绝顶聪明之亏。凡事过善于计算个人利害而自保,却难得一糊涂人肯勇敢任事,而国事乃不可为。吾读朱文公《政训》,见一节云:今世士大夫,惟以苟且逐旋挨事过去为事。挨得过时且过。上下相咻以勿生事,不要理会事。且恁鹘突,才理会得分明,便做官不得。有人少负能声,及少轻挫抑,则自悔其太惺惺了了,一切刻方为圆,随俗苟且,自道是年高见识长进……风俗如此,可畏可畏!
可见宋人已有此种毛病,不但“今世士大夫”然也。夫“刻方为圆”,不伤人感情,不辨是非,与世浮沉,而成一老猾巨奸,为个人计,固莫善于此,而为社会国家计,聪明乎?糊涂乎?则未易言。在中国多一见识长进人时,便是世上少一做事人时;多一聪明同胞时,便是国事走入一步黑甜乡时,举国皆鼾鼾睡到晓,憨憨直到老。举国皆认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之圣贤,而独无一失计之糊涂汉子。举国皆不吃眼前亏之好汉,而独无一肯吃亏之弱者,是国家之幸乎?是国家之幸乎?
然则中国人虽绝顶聪明,归根结蒂,仍是聪明反为聪明误。呜呼,吾焉得一位糊涂大汉而崇拜之!
(选自《生活的艺术》,有删改)
提炼
这篇文章是一篇典型运用辩证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说理散文。该文以批判传统“聪明观”为切入点,通过反讽和悖论揭示中国文化中圆滑世故的弊端,同时辩证分析“大智若愚”的深层智慧。
1.逆向思维的运用。文中一反传统对“聪明”的赞美,指出中国人推崇的“聪明”实为“超脱老猾”的生存哲学。例如,林语堂批判以聪明装糊涂自保,主张做一个糊涂人勇敢做事。这种对固有观念的颠覆性解构,体现了逆向思维对文化痼疾的反思。
2.辩证逻辑的展开。文章构建多重对立统一,既揭露“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恶性循环,又肯定“愚者之智”的价值;既痛斥老奸巨猾的处世术,又推崇“知足常乐”的生命哲学。如文中指出“聪明糊涂合一”“自亦有其佳处”“亦常受此种绝顶聪明之亏”,体现了辩证思考。
佳作展示
“拙”与“巧”共同发展
冯子君
杨振宁先生曾对弟子翟荟说做科研要“宁拙勿巧”,意思是说做科研要脚踏实地,没有捷径可走,不能投机取巧。俄罗斯有句谚语“巧干能捕雄师,蛮干难足蟋蟀”,意思是说做事不能蛮干,要讲究方法。我认为“巧”与“拙”之间并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应共同发展。
“拙”是基础,“巧”是在“拙”之上的升华。足够量的“拙”积累起来,便能产生“巧”的飞跃。“宁拙勿巧”强调了“拙”的重要性。有句话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破万卷的意思是日积月累,孜孜不倦地去读书。正是有了读书破万卷的“拙”,才有了下笔如有神的“巧”。“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米就像“拙”,没有“拙”的积累,即使再聪慧的人也难出“巧”。但若是忽视或缺少了“拙”这一重要步骤,就不免弄巧成拙。因此,我们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注重“拙”的积累和“巧”的运用,积拙成巧。以下棋为例,棋手经过成千上百次的练习,才有赛场上妙手的惊艳。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宁拙勿巧”在某些情况下并非绝对真理。“拙”意味着按照步骤,一步一个脚印;“巧”则是机敏行事、灵巧变通,能为“拙”开辟新的路径。比如在科研领域,一些巧妙的实验设计或数据分析模型,能够避免在大量无效的数据和实验中耗费过多精力,看似走了“捷径”,实则为后续更深入、更扎实的研究打下了基础。这就打破了“只有先拙才能后巧”的常规思维,说明“巧”也可以成为“拙”的先导,使之能更高效地进行积累。
在如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们只有突破常规、灵活应变,才能实现弯道超车。当然,这并非否定“拙”的价值,而是强调在特定情境下,“巧”可以帮助人们快速达成目标。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只有将“拙”与“巧”相结合,才能让努力大放光彩。有的人十分努力,却似乎永远比不过那些“巧”的人。“十分努力”就像“拙”,没有灵活变通,不能成“巧”;有的人只会投机取巧地学习,只做到了“巧”,而没有“拙”,基础就不牢。正是因为没有将“拙”与“巧”相结合,所以他们比不过那些以“巧与拙为邻”的人。只有“拙”与“巧”并进,才能有所作为。我们既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积累“拙”,也要找规律、找方法把“拙”变成“巧”,“拙”与“巧”共同发展,展现自身风采。
“拙”是“巧”的基础,“巧”是“拙”在质上的飞跃。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断地去积累“拙”、去追求“巧”,让“拙”与“巧”共同发展,不仅能助力我们实现个人目标,更能让我们在时代的浪潮中找准前进的方向,贡献独特价值,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湖北公安二中高三(6)班】
点评
这篇作文围绕“拙”与“巧”相辅相成的观点展开论述,详细论述了“拙”是“巧”的基础,“巧”是“拙”的升华,忽视“拙”会弄巧成拙,从正反两面论证了“拙”与“巧”相互依存的关系。在论述“巧”的作用时运用了逆向思维,就“巧”存在的合理性加以补充,强调只有“拙”“巧”并进才能有所作为,论证全面,思维辩证。
【邹龙/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