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和自己较劲”

作者: 陈凌

巴黎奥运会,18岁的中国攀岩运动员骆知鹭,拿到了两项全能项目(包括攀石和难度)的奥运参赛资格,引人关注。能拿到奥运“入场券”,着实不易。经历过比赛失手,遇到过状态起伏,骆知鹭却始终没有放弃,而是坚持步履不停、目光向前,在训练时经常“和自己较劲”,这才换来了参赛机会。一句“和自己较劲”,道出了许多运动员的心声,也蕴含着朴素却不失深刻的人生道理。

“和自己较劲”,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指不敷衍、不应付的认真劲,一层是不服输、不畏难的精气神。“90后”快递小哥李庆恒坚信“作为快递从业者应该要有责任心,全心全意服务客户”,每天早起花一个多小时背记邮政编码、电话区号、航空代码等信息,这是“和自己较劲”;航天飞行工程师朱杨柱刚开始练习手控交会对接技术时非常吃力,但他并不气馁,而是不断加练,经过上千小时的训练,终于实现了精准操作,这也是“和自己较劲”。两者虽有不同,但那种挑战自我的勇气、不畏艰难的意志、追求卓越的执着,却是相通的。

自胜者强。世间事,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也难有轻轻松松的捷径。物理学上有个弹簧效应:在一定范围内,给弹簧越大的压力,弹簧向上的弹力就越强。人同样如此。“和自己较劲”,肯定是艰难的、有压力的,但只有经历过这种艰难、承受住这份压力,人的潜能才能得到进一步激发,才能把压力转化为实现自身价值、干事创业的动力。

“和自己较劲”,并不意味着蛮干盲干,而是在日积月累的沉淀、精益求精的努力中,科学分析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找解决的思路和办法,最终实现突破。一位研发人员曾说,“研发就是上万次、上十万次的试错”。正是在一次次的试错中,思路愈发清晰,方向更加明确,许多科研难题迎刃而解。在这个意义上讲,“和自己较劲”,既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方法;既是一种决心,也是一种智慧。

“和自己较劲”,需要踏实勤勉、一步一印的沉潜和专注。不是心无旁骛,没有沉下心来,不拿出“十年磨一剑”的静气,哪能取得大的突破?汪曾祺的短篇小说《职业》,只有2000多字,却进行了多次重写。谈及重写原因时,他说道:“为什么要重写?因为我还没有挖掘到这个生活片段的更深、更广的意义。”经过反复改写,小说言简意赅地写出了叫卖声里不同的生活和人生,内涵更丰富,主题也深化了。“和自己较劲”,其实也是在提醒自己,莫因一次失利而沮丧,莫因一时挫败而停滞,要潜下心来,稳扎稳打,把事情做专、做精、做细、做实。

成功的大门,永远是向敢于拼搏、善于挑战的人开启的。勇于“和自己较劲”,成就出彩人生需要这种态度,创造不凡业绩也需要这股子精神。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7月25日,有改动)

◆提炼

1.主题高度集中。这篇时文始终围绕“和自己较劲”这一核心主题展开,从运动员骆知鹭的经历引出话题,接着深入剖析“和自己较劲”的含义、意义、方法以及所需品质,各个段落紧密关联,没有旁逸斜出的内容,所有论述都在为阐释和强调“和自己较劲”对个人成长和成功的重要性。无论是快递小哥李庆恒背记信息、航天飞行工程师朱杨柱练习手控交会对接技术,还是研发人员上万次试错、汪曾祺多次重写小说等事例,都精准贴合“和自己较劲”这一主题,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有力地支撑了论点,充分体现了作者在选材上对主题的高度把控。

2.层次严谨有序。这篇时文采用“总—分—总”结构,层层递进,深入剖析,逻辑连贯。在论证过程中,先阐述“和自己较劲”的两层含义,再论述其意义,接着说明不是蛮干盲干而是科学方法,最后强调需要沉潜和专注,按照从概念到价值、从方法到态度的逻辑顺序,环环相扣,使论证严谨且富有说服力。

3.语言内涵丰富。文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将人面对压力时的潜能激发比作弹簧效应,使抽象的道理变得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引用研发人员的话和汪曾祺的事例及话语,增加了文章的可信度和文化内涵,让读者在理解观点的同时,感受到不同领域的智慧和经验。

上一篇:
下一篇: 与自己和解,和时代握手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