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通意思,理解艺术,解读情感
作者: 刘小凤考点概述
阅读古代诗歌,不仅是跟古人进行精神层面的交流,更是阅读美、提升美、感受美的重要途径。要准确把握高考古代诗歌阅读题,考生需要从以下三个层面解读诗歌:“义”“艺”“意”。“义”是指诗歌的大意、内容,“艺”是指诗歌的艺术技巧,“意”是指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价值取向。
1.义——准确解读古代诗歌大意。(1)调整语序。考生可以根据语法和事理逻辑,对诗歌语言进行语序调整。如杜甫《旅夜抒怀》里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正常语序应该是“平野阔星垂,大江流月涌”。因为平野辽阔,所以才感到星星格外低垂;因为大江奔流,才觉得月亮也随江水流动。(2)补全信息。如苏轼《新城道中》里的“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云”并不是“披”的主语,“日”也不是“挂”的主语。因此,应该是岭上晴云积聚,好像披上了絮帽;树头太阳初升,好像挂上了铜钲。即“岭上晴云(如)披絮帽,树头初日(如)挂铜钲”。当把缺失的介词补充上,句意就明了了。(3)识记疑难词。如李贺的《野歌》中“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的“穷”,在古代指处境艰难困顿,因此,这句诗是男儿虽困窘,但内心不困顿的意思。(4)常识验证。解读古代诗歌,考生需要理解当时的文化习俗、文化常识。如杜甫《至后》里的“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青袍白马”是指穿着青袍,骑着白马,指代闲官卑位的自己,“金谷铜驼”是洛阳的金谷园、铜驼陌,指代洛阳故乡。
2.艺——准确把握艺术手法。如欧阳修《礼部贡院阅进士试》里的“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运用用典、比喻的修辞手法,既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士子们奋笔疾书的场景,又以动衬静,突出了考场的肃静,同时表达了作者为朝廷能够选拔到人才、士子成长成才的喜悦之情。艺术技巧的使用增加了诗歌的韵味和美感,也增加了阅读的难度。因此,考生要有效解读古代诗歌,需认真辨析其中使用的艺术手法。
3.意——读懂诗歌的思想感情。解读古代诗歌的思想情感,一要读懂意象(人、景、事、物)、典故;二要读懂虚词、情绪词等;三要读懂题目、注释;四要读懂韵脚、音节,来印证感情指向。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五君咏·阮步兵
◎〔南朝宋〕颜延之①
阮公虽沦迹,识密鉴亦洞②。
沉醉似埋照③,寓辞类托讽。
长啸④若怀人,越礼自惊众。
物故⑤不可论,途穷能无恸。
〔注〕①颜延之:晋宋之际的著名诗人。据《宋书》载,延之初为步兵校尉,好酒疏放,不苟合当朝权贵。②洞:深刻。③埋照:犹言韬光,有才识而深自敛藏。④长啸:《魏氏春秋》载,阮籍与隐居高士“谈太古无为之道”,高士却不与他交一言,籍乃对之长啸。阮籍下山后,听到山间响起了像是凤凰鸣叫的声音,知是高士的回答。⑤物故:世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阮籍有意隐藏自己的行迹,不肯暴露才识,但他对时事有极敏锐的洞察力。
B.“沉醉似埋照,寓辞类托讽”表现了阮籍生活的两个主要方面,即饮酒与作诗。
C.阮籍因要避免是非祸害,不苟合权贵,故埋照韬光,率意独驾,穷途而哭。
D.此诗抽取史传对阮籍的记载,以短短四十字,活画出阮籍的为人及精神。
2.下列材料印证了诗中的哪句话?请简要分析。
籍嫂尝归宁,籍相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设耶。”(《世说新语》)
答:
拓展延伸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游庐山宿栖贤寺
◎〔宋〕王安国
古屋萧萧卧不周,弊裘起坐兴绸缪。
千山月午乾坤昼,一壑泉鸣风雨秋。
迹入尘中惭有累,心期物外欲何求!
明朝松路须惆怅,忍更无诗向此留。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直叙寺殿年久失修,以致山风侵入,使得诗人寝卧不宁,紧扣了诗题。
B.颔联视听结合,以“月”“泉”为主要意象,营造出明净、幽寂的意境。
C.尾联虚写天明登途离开庐山之时,穿越长松林立的山路,应当会惆怅不已。
D.“忍更无诗”写出诗人流连忘返,又为没有诗来记述这次游览而烦闷懊恼。
2.《红楼梦》中薛宝钗作《临江仙·柳絮》一词,其中“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与本诗颈联所表达的人生追求有何不同?
答: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苏幕遮·草
◎〔宋〕梅尧臣①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②年最少。窣地春袍③,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注〕①梅尧臣:一生经历坎坷,屡试不中,仕途极不得意,仅任过州中主簿等职。②庾郎:南朝的庾信,他才情横溢,少年得志。③窣地:拂地。春袍:初入仕途的低级官员穿的青色章服。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雨后江天晓”一句勾画出开阔蔚蓝的江天之美,其与无边的春草相得益彰,呈现出一派蓬勃的生机。
B.上阕前四句词人将笔墨落在具体的风景点上,营造了清新、盎然的环境,与将出场的风度翩翩的少年相映衬。
C.“庾郎”“王孙”都是词人的代称,前者指踌躇满志的年少时的词人,后者指年事已高、厌倦宦海浮沉的词人。
D.“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两句渲染了残春的迟暮景象,“老”与上阕的“嫩”对比,暗寓词人复杂的情感。
2.梅尧臣在艺术上主张“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首词是如何体现诗人这一主张的?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节选)
◎〔宋〕苏 轼
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
盆山不见日,草木自苍然。
忽登最高塔,眼界穷大千。
卞峰照城郭,震泽①浮云天。
深沉既可喜,旷荡亦所便。
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
〔注〕①震泽:指太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为记游诗,以时间为序,以行踪为线,描述了诗人游历时的所观、所感。
B.前四句描绘景色,细雨蒙蒙,窗外之景清幽妍丽,环山蔽日,草木葱郁。
C.五、六句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异曲同工,表达出登高极目的愿望。
D.最后两句写诗人寻幽探趣未尽之际,又逢傍晚炊烟袅袅升起之妙,别有情致。
2.“诗人所得之‘禅’,唯平常心而已。”请结合文本,具体说明。
答: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