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任务概要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考生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活动一
材料一:任何知识体系都必须建立在概念的基础上。然而,不同类型的概念形成不同性质的知识体系:本土标识性概念形成自主知识体系,移植性概念则形成依附性知识体系。相对于移植性概念,本土标识性概念以本土情境和价值作为基础,反映具有本土特色的事物;前者则以他国的情境和价值为基础,反映具有他国特色的事物,但通过移植而成为一国概念体系的组成部分。因此,本土自主知识体系不能建立在“移植性概念”的基础上,而是必须以“本土标识性概念”作为基础。
不可否认的是,移植性概念在我国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建构中长期发挥着重要的甚至基础性的作用。中国社会科学自发端以来,先后经历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西学东渐”为标志、新中国成立初以效仿苏联为标志、改革开放后以“补课”为标志的三次移植浪潮,并由此形成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现代化话语和以苏联为代表的革命性话语两大竞争性话语体系。显然,这两种话语体系都建立在移植性概念的基础上。这种状况除了时代的影响外,也与我国学术研究的习惯有关。梁启超就认为,西方人重视将理论建立在扎实的概念基础上,中国人则忽视这一点,导致论说游移不定。在现实中,生造概念、胡诌术语、缺乏真正的学理基础的粗制滥造问题也大量存在。
相对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是人类自身,是人类为自身所建立起来的意义系统。由于人总是生活在特定的共同体中,不同的共同体具有不同的文化和价值,从而赋予“意义之网”以不同的意义(文化价值),表现为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因此,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就是要建立符合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义之网。与之相应,建构标识性概念也就是建构标识我国主流价值、反映我国重大实践的概念。
本土标识性概念的核心在于“本土标识性”,必须具有标识中国主流文化和重大实践经验的能力。在这一方面,中国优秀文化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应当成为标识性概念建构的源头活水。中国优秀文化既包括优秀传统文化,也包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标识性概念建构使中国独特文化基因得以彰显;中国式现代化展开的经验既包括中国革命的经验,也包括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标识性概念建构使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经验得到提炼。只有在本土标识性概念体系的基础上,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才能够坚如磐石。就标识性概念所具有的本土标识性而言,自主知识体系已不再是对移植性知识体系的局部反思、修补和取代,而是要建立基于中国国情的框架性知识体系。
(摘编自郭忠华《自主知识体系视域下的标识性概念建构》)
材料二:任何一种知识体系,总是表现为一种逻辑化的概念系统。在每种具有自主性的知识体系中,总有一系列具有新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文明内涵的“原创性概念”和“标识性概念”。需要辨析的是,知识体系中的原创性概念与标识性概念,各有其特定的指向性和规定性,二者之间并不是直接的重合关系。所谓“原创性概念”,其指向性和规定性是“原创性”,即其具有区别于已有概念的新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所谓“标识性概念”,其指向性和规定性则是“标识性”,即其在同类的思想体系、理论体系、学术体系中,“标识”该种体系所具有的主体性、自主性。
这意味着,在特定的知识体系中,原创性概念并非都具有标识性,而标识性概念则不仅具有原创性,而且具有显示其主体性和自主性的“标识性”。标识性概念既标识着一种知识体系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也标识着该种知识体系的文明价值和世界意义。“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在反思和重塑现代文明中所形成的具有新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的“原创性概念”,而且是既具有主体性、自主性,又具有文明价值和世界意义的“标识性概念”。
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其基础性工作是各个学科以专业化、学理化、体系化方式,在总结中国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中国理论。具体言之,就是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提炼出一系列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一系列有规律性的新实践,形成一系列原创性概念和标识性概念,建构具有新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文明内涵的多序列、多层次的逻辑化的概念系统。
(摘编自孙正聿《原创性概念和标识性概念——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概念基础》)
【训练】
1.下列选项对材料中概念之间的关系标示,正确的一项是( )
2.两则材料都论证了“标识性概念”对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性,但角度不同,请简要说明。
答:
3.通过对20世纪初中国乡村社会的调查,费孝通创造性地提出“差序格局”的概念。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答:
活动二
追溯人类早期秩序建立的过程,“命名”无疑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释名》云:“名,明也,名实事,使分明也。”凡事凡物皆须有名,有了名称方可识别归类,此为秩序的开端。因此,给事物命名在古人看来绝非小事。《尚书·吕刑》谈及远古时期尧初建社会秩序,派诸官分掌各项事务,大禹命名山川即其中重要举措之一。
反映早期先民观念意识的《山海经》对事物命名也很有兴趣。《山海经》叙述山林川泽、飞禽走兽以及异域地产,皆用“名曰××”或“其名曰××”句式。如《南山经》的招摇山,“有草焉……其名曰祝余”“有木焉,其名曰迷榖”。在这种“命名识物”的叙述技法下,花木鸟兽、人种国度——被赋予名号,书中荒诞驳杂的内容因此显得秩序井然。不仅如此,《山海经》在为事物命名时也表现出早期文化的一些特点。人类早期对自然声音的辨识力和敏感度极高。《山海经》一书记载虫鱼鸟兽时经常描摹声音,诸如“其音如狗吠”“音如婴儿”等。鸟兽跳跃奔伏,物状难辨,故以音别之,专门通过鸟兽本身的叫声给其命名。在此意义上,命名即为识物。
除了以声音名物之外,还有些物怪依据活动场所来命名,如《庄子·达生》曰:“水有罔象,丘有峷,山有夔,野有彷徨,泽有委蛇。”这种命名物怪的方式通常没有特指某个固定对象,而是类的称呼,条件限定也欠严密。这些名称显示出早期先民“命名识物”思维中较为朴素而直接的状态。即认为“名”与其所指事物差不多对等。名字确定,“物”的性质、界限方才清晰,此即为重视命名、以辨名来识物的认知模式。
《周礼》论及周王朝设官分职状况,其中职官大都有辨析“名物”的职责。从内涵来看,《周礼》之“名物”既有物类自然属性的区分,亦包含抽象伦理象征意义之建构。《周礼》之所以如此关注“名物”,正因为“名物”有“用事”之目的,小者关乎地位、财富,大者事关尊卑、等差以及社会秩序,此即周礼之核心目的。仅《周礼》所涉名物类型就有二十余种,这些名物根据名称范畴、功能属性、职官归属等作了更细致的区分。正是借助于“辨析名物”使得相关名物各有所用、各有象征,周代才建立了稳定的社会秩序,从而进入一个相对较高的文明。
(摘编自王静、郗文倩《从“命名识物”到“辨物劾物”——中国古代博物学的知识技术和思想观念》)
【探究】
孔子重视《诗经》,除了其社会作用与教化作用外,还特别提到“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请根据材料概括孔子提出这一主张的意义。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