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文章意为先,治学当通学思用
作者: 撒同浩古人关于治学的感悟,虽流传至今,却往往有矛盾之处,让人深思。孔子曾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在告诫我们,学习与思考需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然而,荀子却提出:“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似乎在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提示我们单纯的思考不如实际的学习。这两种看似矛盾的观点,实则蕴含着深厚的治学智慧。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杜甫对治学的认识。他鼓励我们广泛涉猎、积累知识,以达到文思泉涌的境界。然而,朱熹却提出:“读书不可贪多,且要精熟。”他强调的是读书的质量而非数量,只有深入理解,才能真正掌握知识。这两种观点并不冲突,反而相互补充。广泛阅读可以开阔视野,而精熟研读则能深化理解,二者相得益彰。
苏轼曾言:“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他赞美读书人内在的修养与气质,认为书籍能够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然而,也有人感叹:“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揭示了知识的局限性,暗示单纯的学术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并无实际用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否定知识的价值,而是提醒我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实践,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并能在生活中运用。
面对这些看似矛盾的古训,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把握其中的“度”。学习与思考要相辅相成,既要注重知识的积累,也要善于思考,通过思考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读书既要广泛涉猎,也要精熟研读;既要追求知识的广度,也要注重知识的深度。此外,我们还应该将读书与实践相结合,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知识的价值。
在当今社会,知识爆炸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既要注重知识的积累,也要善于思考与实践。我们应该明白,知识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总之,千古文章意为先,治学当通学思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领悟知识的真谛,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智慧与力量,为我们的生活与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山东德州市庆云县第一中学高三(7)班,指导老师: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