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钢铁保姆”多一点耐心
从老人登山有了“赛博外挂”,到“养老机器人”成为两会热词,今年以来,机器人相关话题持续升温。2025年2月底,我国牵头制定的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发布,为各类养老机器人产品设计、制造、测试和认证等提供了基准,将进一步引领打造养老机器人产业新赛道。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而养老机器人能做到时刻“在线”、“情绪”稳定,因此被认为是破解养老困境的关键突破口。放眼全国,机器人已在一些养老院“上岗”,有的能精准送药,有的能自动清理大小便,有的可助力护工搬运,它们从事的是一些相对简单、偏辅助性的工作。
回望我国养老机器人的发展历程,自20世纪90年代起,从技术积累,到功能完善,再到智能化跃升,这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过去如此,未来更是如此。养老机器人技术集成高度复杂,参照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成功案例,打造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的生态,形成规模化的生产能力,是一条难但正确的路。
素材解读
从技术层面看,机器人尤其是人形机器人用于养老领域,对可靠性、精细化、个性化、操作简易性等要求更高,但无论是情感识别还是运动控制,抑或是复杂场景的适应,还有诸多瓶颈。但时代不会辜负长期主义者,或许在不太遥远的将来,“钢铁保姆”会变成触手可及的现实。
适用话题
科技生活、创新发展、未来产业
上一篇:
“语文热”:课本里尽是人生
下一篇:
中国科幻让全世界看到中国的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