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炼论点,特色鲜明,关联时事

作者: 刘洁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1:2024年11月24日,叶嘉莹走了,一首用百年人生书写的长诗,落下最后一个标点。家国动荡、漂泊流离、少年丧母、中年痛失爱女,一桩桩、一件件的悲痛,没有打弯她的脊梁,她曾说:“我像一个蚕——‘不向人间怨不平,相期浴火凤凰生。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我平生的离乱都微不足道,只要年轻人能够把我吐出的丝织成一片云锦,让中国传统文化的种子能够留下来。”

材料2: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刚刚开园时,2024年12月13日,地处哈尔滨的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本部旧址重新对外开放。游客们在享受冰雪盛宴之后,往往会选择前往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参观。纪念馆出口隧道“别回头,向前走,出口有光,有人间烟火,有国泰民安。别忘记,来时路,有民族苦难,有国恨家仇”的旁白长久萦绕心间。

校团委将组织以“苦难与新生”为主题的演讲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原作雏形

苦难遮不住,毕竟新生来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苦难与新生就如破茧与化蝶一般密不可分。我们也应意识到苦难无法遮住我们光明的未来,于苦难中成长方能获得新生。(开头点题,但情感不够充沛。)

没有经历过一番风雨怎得绚丽的彩虹。不因苦难阻碍而停滞不前,黯然与放弃才是继续前行的镣铐和枷锁。(表述俗套且冗长,分论点也没有明确点出苦难与新生的关系。)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若梅花因风雪而弯腰低头,最终也只会折枝落入泥土,而不会有那般凌霜傲雪的姿态。应当学竹石般“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不像塘边芦苇般“头重脚轻浅,无根随风摆”。现实的苦造就了一大批躺平摆烂的人,他们都是面对苦难而自我放弃、碌碌无为之人,到最后也只能随风化土,了无痕迹。我们要坚信苦难过后必将迎来新生,不以一时成败定结果,勇毅前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要学不惧风雨的东坡居士,任由风吹雨打,不改吾志,不顾影自怜,以长缨破虚空,迎来文学的璀璨新生。(论据单薄,缺乏事例,可选择不同领域人物事例增强论据的“广度”。)

苦难为新生铺路,而跨越过阻碍的我们也不应安于现状,而应牢记所经苦难,以此为向前进的力量,如长风破万浪。(分论点不够精当,有语病。)

新生固然美好,但若破茧之后只图花丛流连之乐,而忘记来时路,就是舍本逐末,无益于我们继续向前。唐玄宗早年励精图治、踔厉奋发,但却在开创了开元盛世后荒废政事,整日饮酒作乐,为安史之乱的发生埋下了伏笔,最终使繁华长安变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他的事迹告诫我们,不应在新生之后抛却苦难,而应不懈奋斗。反观中国共产党以史为鉴,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从未停止奋斗,积极探索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让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本段用对比论证,没有继续就我国新世纪以来的发展展开,不贴近时代,也没有感染力。应该再添一个分论点,将对时事的见解、胸怀、格局上升到一个高度。)

不畏苦难遮望眼,自缘新生就在前。我们传承了新生的力量,也应不忘苦难、不惧苦难,于红旗下不断进发,永燃热血,令祖国更加繁荣昌盛,春风尽来。(此段应是总结升华,但语言表达浮于表面。作为演讲稿,结尾处还应有结束语。)

◆升格建议

这篇考场作文立意不够全面,两个分论点拖沓冗长,既没有扣“苦难”与“新生”这两个关键词,也没有准确精当地呈现出“苦难”与“新生”的关系;所举事例同质化严重,针对个人在苦难中奋斗成功的事例太多,而民族、国家的苦难和新生则寥寥几笔带过,使得作文欠缺思维的深度和厚度。升格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修改:

1.将第一和第二个分论点改成直接阐述苦难和新生关系的句子,扣题更准,个人的见解也更鲜明、更具特色。

2.增设一个分论点,从个人的苦难新生拓展到民族国家的复兴,事例论证要关联时事,画龙点睛,避免泛泛而谈。

3.在第三个分论点下,联系当下时代国家发展的困境与突破,让新生不局限于个体命运,使内容充实的同时也更深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