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送东阳马生序》和DeepSeek说起

作者: 吉哲鹏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有了AI为何还要读书”的讨论背后,隐藏着人类对自身价值的深度追问。在今年的开学季,DeepSeek在朋友圈刷屏,而在以往,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的课文《送东阳马生序》经常走上热搜。明朝著名学者宋濂给同乡后生马君则作了这篇赠序,讲述了他艰苦求学的亲身经历和人生启示,时至今日依然引发人们的共情共鸣。

相对《送东阳马生序》的苦读,DeepSeek给很多人“搜索即得”的便利,二者似乎并不相关。但深入思考之下,千年墨香和网络算力的历史共鸣,仍应铮铮叩击每个读书人的灵魂——《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以衾拥覆,久而乃和”的寒窗苦读,与DeepSeek代表的AI工具看似天壤之别,实则构成知识改变命运的时空问答。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宋濂笔下那一串踉跄的雪地脚印,仿佛刻在华夏文明脊骨上的图腾。他的衣服结满冰霜,手指冻得通红却紧握毛笔,在“家贫,无从致书以观”的困境中,用苦读丈量着知识的疆域,烛火的微光照亮漫长的寒夜。

而今,少年们点击屏幕,DeepSeek的算法瞬间编织出知识图谱,以秒为单位展示宋濂抄写十年的典籍,将“执经叩问”的焦虑转化为精准的知识坐标。不仅是城市,当云南沧源的佤族少年在编程教室编织梦想时,他们也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教育革命——寒窗不再是物理空间的禁锢,求知变成了一场以科技为翼的翱翔。

《送东阳马生序》中令人震撼的细节,不仅是“负箧曳屣”的艰辛,更有“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的傲骨。当一些人把教育误认为是金钱的堆砌和成绩的竞赛时,宋濂苦读的身影,好似无声的有力反驳——人,要在精神海拔上攀升。

在AI热潮中,我们不仅要关注算法精度,更要避免技术助长“碎片化学习”的惰性。宋濂“执经叩问”的谦卑姿态,对应着AI时代对科学精神的渴求——DeepSeek虽能秒解一道道数学题,但《送东阳马生序》中“俯身倾耳以请”的治学态度,才是抵御“搜索即得”思维惰性的良药。

知识沉淀出的风华,远胜滤镜下的昙花一现。当“读书不如当网红”的喧闹甚嚣尘上时,《送东阳马生序》恰似一剂醒脑汤。比如,一些知识主播的直播间里,那些信手拈来的诗词典故,何尝不是宋濂“遍观群书”的现世镜像?读书虽苦,但乐趣是心有繁花似锦,胸中有丘壑万千。

其实,DeepSeek与《送东阳马生序》殊途同归,共同指向了人类对知识和文明的永恒态度——“深度求索”,而宋濂“俯身倾耳以请”的专注和“遍观群书”的积淀,暗合数字时代的运行逻辑:AI处理标准化问题,人类负责突破认知边界。

诚然,读书是知识探索的过程培养,《文心雕龙》所言“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依然有穿越历史长河的生命力。用数字时代的“砚冰坚”,方能续写出“中有足乐者”的永恒篇章。在这场古老砚台与智能芯片的跨时空对话中,我们要学会驾驭技术浪潮,亦要让千年文脉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那些在书山跋涉的青春,终将化作《逍遥游》中“若垂天之云”的翅膀,托起中华民族的星辰大海。

(选自《新华每日电讯》2025年3月21日,有删节)

◆提炼

1.打破常规认知局限。文章突破了传统对教育话题探讨的框架,将AI时代的学习工具DeepSeek与600多年前的《送东阳马生序》关联起来,以“千年墨香和网络算力的历史共鸣”为切入点,在看似不相关的事物间建立联系,挖掘出二者在知识传承、改变命运层面的共性,提出“深度求索”这一永恒主题,赋予教育话题新的时代内涵和历史纵深感。文章不局限于针对教育现象讨论,而是由“有了AI为何还要读书”的疑问,深入到对人类自身价值、教育本质的深度追问。

2.多维融合展现深度。这篇时文将古今对比融合,通过宋濂苦读的细节与当代少年借助AI学习的场景进行对比,让读者能从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教育和学习的本质。文章不以《送东阳马生序》为核心,而是选择引入新时代对深耕知识领域嗤之以鼻的现象,从多个维度交叉印证观点,展现出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的思维层次。

上一篇:
下一篇: 绽放潜能之光,书写人生传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