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生明月,九天揽星河
聚焦热点
2025年4月24日是第十个“中国航天日”,今年的主题是“海上生明月,九天揽星河”。从古至今,中国人对星河的向往和追寻从未停歇。1970年4月24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精准进入地球轨道,掀开了中国向浩瀚宇宙进军的璀璨篇章。“天宫”建成、“嫦娥”奔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星空浩瀚无垠,探索永无止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航天将继续以“明月”为舟,以“星河”为路,探索宇宙奥秘,为推动世界文明向前推进做贡献。
【热点1】
星际生活
从地球出发,打个太空“专车”,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星际旅行:从太空港中转到月球,在3D打印的“广寒宫”前打卡,或者去火星上的“祝融咖啡馆”点一杯星尘咖啡。近看,小朋友在太空矿场体验采矿;远眺,去往太阳系外的飞船即将启程……这些场景听上去很遥远,但或许没有想象中遥远。空间科学与深空探测的大步发展,将人类推入“大航天时代”。这是一个随时有可能创造奇迹的时代。看,“祝融号”火星车在乌托邦平原印下车辙,“嫦娥六号”翩然带回月背土壤,长征系列火箭发射次数突破500次大关……航天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追赶人类的幻想。
【热点2】
太空“专车”
太空“专车”能否随时“发车”,可重复使用的航天运输系统很关键。作为未来太空探索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这一议题也是多国以及商业航天追逐的前沿热点。可重复使用的航天运输系统有三个关键要素:多次重复使用、自由进出空间、按需返回地面。在重复使用、新型动力等关键技术攻关方面,我国取得了显著进展。2025年,朱雀三号、天龙三号等多款可重复使用火箭将实施首飞。在近年发布的“宇航领域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中,我国科学家已经向着“航班化航天运输系统关键技术”而努力。
【热点3】
探月工程
中国探月工程自2004年启动以来已历时二十多年。我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将在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突破掌握载人地月往返、月面短期驻留、人机联合探测等关键技术。目前,载人登月任务各项研制工作总体进展顺利,长征十号运载火箭、梦舟载人飞船、揽月月面着陆器等正在按计划开展初样研制试验工作,月球遥感卫星已完成立项和竞争择优,发射场等地面系统研制建设工作正按计划有序推进。
【热点4】
“牧宇耕星”
中国空间站“天宫”建成两年多来,交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单:培育“太空水稻”、培养斑马鱼,科学实验接连“上新”……我国已研制出世界上首台月壤打砖机,“嫦娥八号”将验证在月球就地取材“盖房子”,以后还要建设以月球为中心的深空互联网。此外,天问三号将于2028年前后发射,并在2030年前后携带火星岩石或者土壤样品返回地球。这一壮举与“九天揽星河”的浪漫意象相呼应——从地球遥望,火星是璀璨星河中的一颗明星,而成功取回样本,意味着人类有能力亲手摘星而归。一项项极具挑战性的航天任务不断刷新着“牧宇耕星”的进度表,未来,在月宫看直播或许不再是梦想。
【热点5】
聆听宇宙的声音
宇宙茫茫无际,我们如何聆听来自宇宙的声音?我们展开射电天文观测,试图捕捉地外文明信号。电磁波是星际通信的绝佳“信使”,射电望远镜通过接收宇宙中不可见的无线电波“观测”天穹。而且随着观测能力的提升,我们能“看得”更深更远。在贵州深山,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正聆听来自宇宙深处的电磁涟漪。2020年,“中国天眼”正式开放运行,启动对地外文明的搜索。专家介绍,搜索方式主要是共时巡天观测和系外行星目标观测。先从浩如烟海的电磁信号中捕捉特定频率的信号,也就是窄带信号,再进行筛选排除干扰,对一些候选目标信号重复观测检验。当然,追寻还体现在更多维度中:我们不仅被动接收,也会主动发射信号,传递星际名片;向其他星球发射空间探测器,捕捉生命迹象;寻找地外行星,探秘文明痕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