眺望“2035”,奔向“2049”

决胜“十四五”,瞄准“十五五”;眺望“2035”,奔向“2049”。既增强战略思维能力,科学预见未来、引领未来,又坚持实干为要,一锤接着一锤敲、一仗接着一仗打,我们定能始终掌握先机、赢得主动。

【热点1】

统筹“稳与进”,让运行更加平稳

稳是大局,是基础。从造船业三大指标连续15年全球领跑,到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10年全球第一,中国创造正以锐意进取之势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在稳的基础上,推动需求升级、结构升级、动能升级,才能拓宽新空间。辽宁本钢,新中国最早恢复生产的钢铁企业之一。百年钢企向新而行、向绿转型,新建“智慧大脑”集控中心,助推劳动生产率提高65%、产量提升25%;6类低碳汽车钢产品获得低碳排放产品碳足迹核算证书……

◆解读

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能更好地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动力变革和动能转换,坚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齐头并进,既守住根基、守牢根本,又推动产业结构向新迈进,让新质生产力“潮涌大江阔”。

【热点2】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在山东泰山,腰间或膝盖处佩戴外骨骼设备的“高科技游客”,步履轻盈,身姿矫健;智能机器狗驮着半人高的储物箱来回奔跑,为年超2万吨的垃圾清运提供新方案。在湖北武汉,氢能重卡行驶于汉宜高速,仅需10分钟“喝”满氢气便可续航400公里,全程零碳排放;24条低空试点航线,全面覆盖短途运输、空中游览、物流运输三大应用场景。

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促进“人工智能+消费”,加速推动智能穿戴、机器人、增材制造等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与应用推广,开辟的是高成长性消费新赛道,释放的是向前发展新信号。

◆解读

创新赋能发展,科技焕新生活。只有让前沿科技成果不断惠及广大消费者,供需双向奔赴、良性互动,不断迈向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向前发展的内生动力才会源源不断。

【热点3】

找准定位,因地制宜

江苏将实施约40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80项前沿技术研发项目,向更多全球首创、首试、首发成果冲刺。“机器人总动员”的智能制造,先进制造业集群持续扩容提质,是江苏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成果,也是挑大梁的底气所在、实力所在。广东作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肩负着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在推进产业体系现代化上先行先试、作出示范、勇挑大梁,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出9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山东深化改革谋出路,加快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明确海洋人工智能、绿色港口等14个重点主攻领域……

◆解读

找准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定位,既有雄心壮志,积极抢位发展,又立足实际,善于错位发展,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千帆竞发、万马奔腾,中国的发展势不可当。

【热点4】

中国科技成果创新井喷

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广州正式入列,这艘“国之重器”具备全球海域无限航区作业能力和海域11000米钻探能力。截至目前,“中国天眼”发现的脉冲星数量已超过1000颗,这个数字约占全球已发现脉冲星总数的四分之一。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自主研制的水冷磁体以42.02万高斯的稳态磁场,打破了2017年由美国国家强磁场实验室水冷磁体产生的世界纪录,令我国乃至世界强磁场水冷磁体技术发展攀上新高峰……

湖北一支科研团队,提取莲藕纤维,通过3D打印方式制作定制材料,有效促进骨细胞增殖,使“用藕重塑肉身”变为可能。航天科技领域的一支团队,研发出智能跌倒防护气囊,通过多轴运动姿态传感器,预判跌倒、形成缓冲,提升了老年人的跌倒防护安全水平。创新从来不是空中楼阁,最终都要落到“人”上。这也是“投资于人”的内在逻辑。

◆解读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一项项重大科技成果在神州大地加速涌现。活跃的科技活动,正带来创新的东方潮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