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青年·新发展舞台

数据显示,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者成果完成人的平均年龄低于45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参研人员中,45岁以下占比达80%以上;北斗导航等重大战略科技任务的不少项目团队平均年龄是30多岁。我们的国家正处蓬勃发展的阶段,给青年提供了青春发展的舞台。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正值青春的我们应当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在新时代奋勇向前,肩负起时代重任。

时事素材

青年科技人才助力科技创新

青年科技人才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生力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青年科技人才规模快速增长。嫦娥团队、神舟团队平均年龄是33岁,北斗团队平均年龄是35岁,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者成果完成人的平均年龄已低于45岁……青年科技人才怀揣希望和梦想,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他们在实验室中突破科学极限,在攻坚克难中追逐梦想,将平凡的岁月过成诗与远方。

2023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从强化职业早期支持、突出大胆使用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务实举措。从基本科研业务费重点用于支持35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开展自主研究,有条件的单位支持比例逐步提到不低于年度预算的50%,到鼓励各地通过基本科研业务费等多种方式加大经费投入,再到采取适当方式提高职业早期青年科技人才薪酬待遇,绩效工资和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等向作出突出贡献的青年科技人才倾斜……归根结底,不论什么办法,都是为了让青年科技人才少一些束缚,能安心科研,有机会发光。多搭梯子,完善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才能真正把人才资源转化为科研实力、竞争优势。

【素材解读】

青年科技人才精力充沛,学习动力强,对外部变化感知更敏锐,对新事物的接受度更高。而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会让青年科技人才在创新道路上事半功倍。青年科技人才处在科研生涯黄金时期,既要自身有矢志科技创新的笃定,也需要有更好的科研环境助力他们轻装上阵、各展其能,从而为科技自立自强更好地贡献青春力量。

青年科技人才彰显创新活力

从跨越星辰大海,到探索未知奥秘,从科学实验室,到企业研发中心,年轻人才群体已在各个领域开始担当、有所作为:有“95后”青年学者当上高校博导,也有年轻的程序员“大神”“大国工匠”让人叹服……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科技人才队伍中,35岁及以下的占52.5%,45岁及以下的占83.1%。嫦娥三号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空间站系统总指挥王翔和万米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总设计师叶聪,都是不到40岁就挑起大梁,现已成长为各自领域的帅才。中国航天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正与拥有这样一群敢打敢拼敢创新的年轻科技人才队伍分不开。

到2025年,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拥有一大批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到2030年,在主要科技领域有一批领跑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有一批开拓者;到2035年,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高水平人才队伍位居世界前列……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素材解读】

人们对青年人才的精彩表现为之赞叹,既是看到当下,也是着眼未来。人才的厚度决定了科学探索的高度,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青年科技人才将很快成为科技创新主力军,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作出贡献。

青年科技人才探索科学“无人区”

2023年7月17日,第5届“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正式揭晓,48位青年科学家榜上有名。这是一项青年科技人才资助项目,鼓励青年科学家心无旁骛地探索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的“无人区”。

近年来,我国基础科学领域捷报频传。从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证明量子计算优越性,到古基因组分析揭示近万年来中国人群的演化迁徙历史,从有效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寿命,到首次突破车载燃料电池催化活性限值……这些成果见证我国基础研究能力的提升。

【素材解读】

有底气就能不惧挑战、勇于突破,有定力才能乘势而上、善作善成。我国青年科学家在前沿科技领域不断实现新的突破,创造了更多享誉世界的研究成果,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人物素材

青年干事创业有“内功”

神舟十七号航天员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是中国空间站建造任务启动以来平均年龄最小的航天员乘组。年龄最小的唐胜杰不到34岁,从坦克兵到空军飞行员再到航天员“三连跳”的江新林35岁,两度造访中国空间站的汤洪波48岁。他们从土生土长的“农村娃”成长为航天员的人生历程,生动展现了进德修业、弘毅笃行、逐梦青春的新时代青年形象。唐胜杰在采访中说:“中国科技的发展、祖国的强大,让我们有机会能够在短时间里实现自己的愿望。”青年以青春之我建设青春之中国,青春之中国也必为青年提供青春之舞台。

当前社会多元思潮相互激荡、各种诱惑层出不穷、机遇与挑战交织并存,这对青年干事创业的德才双修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对国家、人民、民族之爱愈深沉,青年愈能将“小我融入大我”,锚定人生发展的正轨而不随波逐流,愈是能够以刚健勇毅的坚强意志不断攀登事业高峰。青年增长真才干,应着力求得真学问、练就过硬本领,使专业知识、业务能力、认知水平紧跟时代发展之需,增强驰而不息的青春之力。

【素材解读】

三位航天员的精彩故事再一次清晰而有力地告诉我们,当代青年建功立业的舞台无比广阔、梦想成真的前景无比光明,青年练好干事创业的“内功”,便不乏人生出彩的机会。青年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影响人生事业发展的因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内在综合素质才是决定成长成才的根本所在。如果没有道德品质、理想信念、精神意志、专业素养等“内功”方面的深厚修为,极易憾失机遇、受挫于困顿。“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练好“内功”,是青年更好利用外部条件干事创业的坚强底气。

青年人才成为科创主角

吉林大学博士后孟浩时在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中,走上“擂台”,面对业界、学界评委,分享推动技术进行产业转化的构想;奔向展厅,与其他单位(项目)一起,参加成果展示、交流对接等活动……他的团队在此次大赛获得了金奖。

有人说,这是“最强大脑”的集结,“硬核”力量的对决。这一创新创业的舞台,让众多优秀博士后青年脱颖而出,激发了他们攀登科研高峰的动力,以及壮大了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有生力量。

【素材解读】

青年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博士后群体是青年科技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身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一线,有创造的想法、创新的潜力、创业的动力。如今,广大博士后努力推动产学研用对接,积极把相关科研成果投入到各行业各战线。

【结语】

新时代青年应始终关注国家、民族与人类前途命运,抓住时代发展机遇,做新时代的弄潮儿,积极探索社会变革的道路,助力国家现代化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上一篇: 紧扣任务,遵循体式
下一篇: 祖父的老屋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