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理综合论证
范本呈现
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节选)
◎刁生虎
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始终追求和传承的理念。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和平:中华民族的价值理念。
自古以来,和平就是全人类最持久的夙愿。《周易》早就提出“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从而为中华民族奠定了崇尚和平的主基调。此后《管子》指出“夫兵事者危物也”,反对不义之战;孟子主张“交邻国有道”,呼吁和平共处;墨子认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倡导“兼爱”“非攻”;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拓中西和平交流的陆上丝绸之路;唐高祖李渊认为与邻国交往应“尽抚育之方”“宏仁恕之道”;明太祖朱元璋表示对所有国家都应“一视同仁”;中国近代以来的苦难历程更是激起了中华民族对和平的强烈渴望与现实诉求。相较于西方近代以来推行的殖民掠夺、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中华民族历来反对“以力服人”,提倡“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这对当今解决国际争端、构建和平世界具有重大启发意义。在当今全球热点与地区争端问题上,中国始终积极劝和、促和、维和,公开倡导利益各方应以和平、公正、文明的手段解决争端,向世界人民展现了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和睦:中华民族的处世理念。
中华民族自古就视家为国乃至天下的基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历来信奉“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内外和睦,家道已成”“内睦者家道昌,外睦者人事济”,形成了以和睦为核心的中华传统家文化。在新时代、新形势下,促进家庭和睦,发扬光大中华传统家庭美德,是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的有效途径。而中华民族的处世智慧远不止于一家一国,由家庭和睦拓展至社会乃至不同邦族之间的和睦:“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中华民族始终具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情怀,坚守“内和而外和,一家和而一国和,一国和而天下和”“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初心,形成了“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四海一家”的“天下观”。相较于古代的“天下”,当前人类面临着更多更为复杂且充满风险与挑战的全球性问题,唯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全人类才能实现共担全球发展风险、共享全球发展成果,实现真正的“大同社会”。
和谐:中华民族的核心理念。
和谐是中华民族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中国古人认为“天地生万物”,故“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从而主张“天地变化,圣人效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以最终达到“人与天一”“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天人合一”作为人类文化的深层价值观念,作为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的哲学范式,要求我们对周围自然、环境的把握建立在对生态平衡规律的认识基础上,强调人与自然之和谐而非技术性、工具性的关系,从而建立起“完整的人”的本质和需要同自然之多维价值的全面联系。而“治人事者莫若穑”,生存本位促使人类在对自然进行直观体验与把握的过程中,逐渐产生效法自然的思想,和谐理念亦从自然过渡至人事中。因此,中华民族在身心修养上提倡“德莫大于和”“中和常在乎其身”,在人际交往上推崇“与人和者,谓之人乐”,在国家治理上主张“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和谐理念贯穿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始终。而和谐作为中华民族的核心理念,突出体现了对“人”的发现和反思,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和谐的美好愿景下,遵照“和而不同”的原则,在涉及人类生存发展重大问题时求同存异,协调自我与他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因利益分配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矛盾,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义。
以和平、和睦、和谐为内核的“和”理念是植根于中华民族灵魂深处的文化基因,其为世界各国共创平等合作、互利共赢的美好未来绘制了蓝图,为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提供了可行性方案。
(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10月14日)
◆提炼
这篇论文在论证时使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对观点的论证充分有力,具有学理性。
1.道理论证
就是通过讲道理的形式证明论点。这篇论文中,“道理”变成了更严谨的“理论阐释”,即为了避免文章观点的主观性,使用相关理论观点来对作者自己的观点加以支撑,加强观点的说服力,一般以文献引用的形式呈现。文中为保证所提观点的学理性,不仅有道理论证之形,也有道理论证之实。
2.对比论证
就是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加以剖析对照,达到树立正确观点、否定错误观点的目的。如这篇论文从中外不同价值理念出发,用西方的“以力服人”对中国的“和平”理念进行衬托,论证的效果不言而喻。
3.举例论证
援引历史和现实事例可以加强学理性的表现,以及观点的可行性。作者在对“和谐”发展路径的说明时,不仅进行了理论说明,而且也援引了实例,使得观点既有理论依据,又有现实支撑。
佳作展示
爱己及人,兼善天下
◎刘慧仪
巴斯克里认为,爱他人要先学会爱自己;墨子主张兼爱;而卢梭主张缓和自爱心,保存怜悯心。这些古今中外的圣贤,让我们懂得要爱己及人,兼善天下。
爱自己,而后才能爱人。
王尔德说:“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学会爱自己是人生第一课。如果你不会爱自己,又拿什么去爱别人呢?爱自己,就是要爱自己的身体和灵魂,欣赏自己,悦纳自己,自立自强。董丽娜从小患有先天性眼病,10岁时彻底失明。虽然命运给她关上了一扇门,但她勇敢面对,坚持完成了义务教育阶段所有课程,22岁开始学习播音,2023年6月她以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硕士身份毕业,成为全国首位视障播音硕士。生命里没有光,她让自己成为了光。爱自己,不但使她演绎了人生的精彩,更点亮了无数在黑暗中徘徊的人。不难想象,如果董丽娜自暴自弃,放弃了充实丰盈自己,又怎么会有绚丽多彩的人生?又哪能成为时代楷模、青年先锋!可见,爱自己,而后才能爱人。
怜悯是自爱走向爱人的桥梁。
卢梭曾说:“怜悯心是一种自然的感情,它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一个人如果只有自爱心,就会变得自私自利;有了怜悯心,就会变得宽容慈悲。2019年,蔡磊在人生的第41个年头,被迫与渐冻症抗争。他拖着病体,几经周折,牵头病友与医院、科研机构建成渐冻症科研平台,创建渐冻症慈善信托机构。2023年,他已经搭建起了世界最大的渐冻症患者科研数据平台,链接了世界最大的患者群。蔡磊的行为既是自救,更给其他渐冻症患者带来生的希望。因为有怜悯,所以懂慈悲;因为爱自己,所以懂爱人。
爱他人是终身修习的课程。
中国古代的儒学讲究推己及人,孟子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子提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假使每个人都是自私的个体,只爱自己不爱他人,则社会易乱、国家不安。如果每个人都能将爱推及他人,使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病有所医,则国泰民安、天下大治。
自爱爱人两相益,怜悯为源爱不息。让我们以自爱为土壤,用怜悯做泉源,育善良之花朵。爱己及人,兼善天下!
【湖南雅礼浏阳市第二中学(2115)班】
◆点评
作文开头提出中心论点“爱己及人,兼善天下”;接着阐述了什么是“爱自己”,以及“爱自己”的重要意义,引出“爱自己,而后才能爱人”的观点;然后论述“怜悯是自爱走向爱人的桥梁”,指出怜悯是“自爱”与“爱人”的重要精神驱动;最后发出呼吁,推己及人,兼善天下。文中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具有较强的思辨力。
【陈宁/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