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积累与建构

作者: 崔翔

考点概述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就高考语文考查方向中的“语言积累与建构”这一部分要求考生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形成良好的语感;在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在探究中理解、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鉴于高考语文命题重主观的趋向越来越明朗,考生可以打破常规的复习顺序,把语言知识点的积累和语言运用结合起来,即把字音、字形、标点符号、词语、病句的专题复习和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扩展语句,压缩语段,仿用、选用、变换句式,修辞手法等专题复习穿插进行。这样既避免了单纯的语言知识积累、专题复习的枯燥,又保证了语言运用技巧的训练。

考生在积累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时,可以借鉴下面的方法:

1.语言知识,包括词义、语法、修辞、逻辑、体裁、名著和文学常识等。以《红楼梦》为例,考生要积累和建构以下知识:(1)词语词义知识。如“敕造宁国府”的“敕造”、“书赐荣国公贾源”的“书赐”等词语就显示了贾府富贵的根源。而“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坐褥”的“半旧”又暗示了豪门贵族的气象;如是崭新,则意味着是暴发户;若是陈旧,又意味着是破落户;而“半旧”则说明贾府由盛转衰,在走下坡路,此词内蕴丰富,值得玩味。再如,“行为偏僻性乖张”的“偏僻”、“可怜辜负好韶光”的“可怜”皆古今异义词,同样的还有“形容尚小”的“形容”、“风流态度”的“风流”等,有着语言嬗变的痕迹,需放到当时的语境中去考察其含义。(2)关于作者、作品、文体等的文学知识。(3)文化知识,包括文本中出现的建筑、医药、礼仪、诗词、对联等知识。

2.语用规律,即根据语境、对象和语体特点,文明得体地表达交流。

考题连线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立春地生暖,晚秋心生安。天高云淡的晚秋,一切都裸露在空旷的原野。泥土是松松软软的,你可踩在里面,凝视蚯蚓,追寻它们留下的弯曲的踪迹;你可爬到树叶落光的柿树上,品尝柿子,分享它们藏下的晚秋的甜蜜。多情的柿子,抑或是倔强的蚯蚓,都眷恋着这片土地,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秋的依依不舍。环顾周围,曾郁郁葱葱的植被,像极了人们稀疏的头发,贴在秋的地面。只有秋播的麦苗,顺垄看去,刚刚离开地面,裸露着一垄垄单薄的绿意。

到了这个节点,一切都变得格外淡定,有条不紊,去留自如。晚秋,也因红叶的渲染,变得绚丽多彩,分外壮观。一棵棵经过秋风洗礼的红枫,上天置它们于悬崖峭壁,仅占有丁点泥土,虽然落下一场秋雨,也很难得到一次酣畅的滋润。它们历经风雨,不畏干旱,以博大的胸襟反哺晚秋。岁月在盛衰中周而复始,所有的抵达,都会以另外一种模样重生;已经重生的又正在抵达的路上:一如这生生不息的晚秋。

1.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为整句,使之语序、句序合理,可以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确实,许多事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小而至于一个人,你仅凭看他的档案或听他的自述,就能了解他吗?有时候经历和性格一致,有时候恰恰不一致;有时候讲的和实际一致,有时候自己也讲不清楚自己。这里还不包括有意无意地隐瞒自己的某些特质的人。靠什么?一个字,“悟”,“悟”又要靠感觉,靠直觉,靠联想。( A ),自述不可信;我也无意认为任何莫名其妙的感悟都极精彩。感悟也有主观片面肤浅直至歪曲的可能,但是观察、了解、听取、阅读与感悟的手段都可以采用,也都可以参考,更好。

中国语言中,( B ),还有一个“通”字。我们说一个人不明事理就说他“不通”,学习了而且明白了,就说是弄通了。这个字很形象,通畅了,可以沟通了,可以交流了,可以走来走去了,当然就健康了。中国医学也是喜欢用这个概念的,有病了,就是哪里哪里不通了,吃了药,扎了针,通了,病就好了。那么,“通”是什么意思呢?我的解释,“通”首先是书本与生活之间的畅通无阻,理论与实践之间,事体与情理之间,读书与明理之间的畅通,这是化境的一个重要标志。

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

2.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黑体词“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如果你站在天山的高处瞭望湖面,眼前是一片赏心悦目的茫茫碧水。

B.放心吧,你的妈妈就是我的妈妈,我一定像对待亲妈妈一样对待她。

C.现在请第五组讨论《水浒传》中的人物,你说一个,他说一个,轮流来。

D.屈原啊,你这个楚国大夫所受的委屈我能深深地理解,我内心很同情你。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果写成“身体某器官发生病灶,就是该部位不通畅,通过吃药扎针等手段使其通畅,病灶方可祛除,疾病方能痊愈”,意思相同,但表达效果不同。请分析其不同之处。

答: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中国画需要题跋。题与画每每①  ,好画还须有好题。题得好,对于画不啻是②  。但反过来,假使题得不好,那真真是佛头着粪,整个画面都要被它破坏。

抱石肯把他辛苦的劳作拿来让我题,他必然相信我至少不至于题得怎么坏。以前我曾替他题过一张《瞿塘图》,题得特别拙劣,至今犹③  。目前经验虽然又多了一些,( A )。辞要好,字要好,款式要好,要和画的内容、形式、风格恰相配称,使题词成为画的一个有机的部分,这实在不是容易的事。而且据我自己的经验,( B )。

打个不十分伦类的比譬吧,就好像好的马比较好骑那样。经受过训练的马,只要略通骑术,它差不多事事可以如人意。即使你是初次学骑,它也不会让你十分着难。没有经过训练的劣马,那是不敢领教的。

好的画不仅可以诱发题者的兴趣,( C )。你对着一幅名画,只要能够用心地读它,它会引你到达一些意想不到的境地。由于心思的焕发、兴趣的葱茏,便自然会得到比较适意的词、比较适意的字、比较适意的风格。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

2.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这是山的森林,是森林的山。成排,成峰。成排则如长城,巍然森严;成峰则像险崖,陡直而高耸。绿色从无边无际到无际无边,一群鸟飞过,也要考虑一下耐力。种子在这里显得富有,很难再找到一块可供施展的空地,龙卷风到不了这里,龙卷风会被这丛林围剿而窒息。

青翠、玄黄、鲜红、绛紫,所有的色彩洒落在这里,铺展在这里,将塞罕坝挥洒成一幅巨大无比的画卷。

云朵变换着姿势,擦蓝天空。密集的鸟鸣,风一般在林子里绕来绕去,每一声都那样脆亮,带着水滴。

这,就是塞罕坝的丛林给你的直接冲击感。你备足所有的想象,也不会想到塞罕坝竟是这样一种景象。无可争辩的事实,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几代塞罕坝人迎苦受寒,挥汗洒血,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一次次栽种,一次次失败,一次次坚持,硬是在高原荒漠上营造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海。那是一片山原莽莽的葱绿,一片大海滔滔的碧绿,一片闪现着东方特征、东方个性的“中国绿”!

1.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相同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B.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C.这里叫教条主义休息,有些同志却叫它起床。

D.十个被鲜血浸泡的手指头肿得变成了大熊掌。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改成:“洒落、铺展在这里的青翠、玄黄、鲜红、绛紫等色彩将塞罕坝挥洒成一幅巨大无比的画卷。”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

3.请结合你对选文的阅读感受,为塞罕坝林场写一副对联,以弘扬塞罕坝精神。要求:主题鲜明,每联不少于7个字,两联字数相等,句子结构大体一致。

答: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

上一篇: 高考记叙文结构的布局策略
下一篇: 土壤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