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华夏土,凝华夏魂

作者: 一考生

何以文明?何以中国?历史源于土壤,文化发于土壤,民族立于土壤。中华上下五千年是以农耕文明为源头不断发展起来的。土壤不单单指脚下这片土地,更是所有中华儿女生长的地方、中华文化承载的地方、中华民族精神凝聚的地方。

以华夏沃土,滋养深厚文脉。

中华文明之火种从沃土中来,在千年风雨中源源不绝,被一代又一代在沃土上生长之人点燃。不论是孟子的“定于一”还是董仲舒的“大一统”,都体现出这片沃土上生出的思想与文化的深厚。从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到天人合一、万物并肩的生态理念;从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到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无一不展现出“谨奉社稷而以从”的底层逻辑。如今,我们“革故鼎新”,把“自强日新”“道法自然”的古训化为新发展理念,用“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等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人对文化本源坚定不移的守护让文脉永续,不曾断绝。

以华夏沃土,成就有志人才。

桃花红雨英雄血,碧海丹霞志士心。历史舞台上,曾有无数先烈为了这片热爱的土地,用一片碧血丹心铸就了历史的丰碑,书写出爱国主义的壮丽诗篇。忆往昔,中国大地内忧外患,鲁迅写下“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壮志豪情;李大钊抒发“付吾辈之韶华,耀吾辈之中华”的赤诚心声。无数先辈赤胆忠心铸就民族之魂,披肝沥胆成就建国之业,用生命来守住这片沃土。看今朝,中国展翅高飞、丰碑矗立,榜样在前。我们生于此,长于此,跨过无数昼夜分明的日、季节变换的月、斗转星移的年!星燧贸迁,时代嬗变,但矢志报国,不改初衷。

以华夏沃土,凝聚民族意志。

如今,民族意志在中华巨龙一次次腾飞中前所未有地凝聚。看21世纪吾国之兴:嫦娥奔月,天宫矗立,北斗组网,蛟龙入海。这片广阔的土地极富营养,结出了一颗颗丰硕的科技果实。文明于此传承,文化于此碰撞,精神于此融合。

吾辈青年当勉励进取,慨然以赴,躬身向前,心怀对这片土地之热爱,荡起历史之罡风,拿稳文化之火把,谱写盛世之华章。

点评

这篇作文饱含深情、富有哲理,以华夏土壤为载体,巧妙地串联起中华文明、民族精神和时代担当,展现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广阔的人文视野。作文开头便提出“何以文明?何以中国?”引导读者思考土壤与华夏文明的紧密联系。接着,从沃土对文脉的滋养、对人才的塑造和对民族意志的凝聚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层层递进,逻辑严密。论述过程中引经据典,从历史典籍到现代科技,展现了华夏土壤在各个层面的重要性。文中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让读者感受到华夏土壤的厚重与力量,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