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
作者: 李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在实践中大胆探索的重要性,强调“在前沿实践、未知领域,鼓励大胆探索、敢为人先”,要求“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各方面创新,通过革故鼎新不断开辟未来”。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事业发展,这是内在要求,也是实践所需。
从战略层面考量,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我们党勇于改革创新,不断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从发展规律着眼,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老是在产业链条的低端打拼,老是在‘微笑曲线’的底端摸爬,总是停留在附加值最低的制造环节而占领不了附加值高的研发和销售这两端,不会有根本出路。”推动价值链从“微笑曲线”的底端向两端延伸,就必须把发展着力点更多放在创新上,让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越来越显著。
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创新慢了、少了、不见了,即便现在处于优势地位,未来也可能逐渐陷入由别人追着跑变为追着别人跑的尴尬境地。锐意创新,要害在“锐意”,必须始终保持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创新紧迫感。等待观望不得,亦步亦趋不行,唯有迎头赶上、奋起直追、力争超越,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创新的实质效果是优胜劣汰、破旧立新。怕输结果就是常输,既然选择了创新之路,就必须放下惧怕失败的心理包袱,激扬“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鲁迅有言:“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探路就是开路,试错就是扫雷,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为的就是铺就走得通、行得稳的大道、正路。
从“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的智慧,到“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洞察,再到“刻舟求剑”“胶柱鼓瑟”等警训,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宁可少干事,也不要出事”“宁可不作为,也不要犯错误”……怕出错、怕担责,是阻碍创新的重要心理因素。避免因为担当不足而不敢创新,需要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激励干部敢于担当、积极作为;需要营造鼓励大胆探索、包容失败的宽松氛围,让一切创新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
日新又新,永不止步。今天的中国大地,处处可以感受到创新的气息,可以听到创新解难题、促发展的故事。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中国的未来前景不可限量。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12月7日)
◆提炼
1.选材兼顾矛盾的双方
高考作文在选材时要避免一点论和绝对化,跳出“取A舍B”或“取B舍A”(A与B为矛盾的双方)的常见模式,采用“AB统一”“亦A亦B”的辩证思维选材。这样就对矛盾的两个方面都给出了论据和论证,有利于进一步的辩证剖析。
如这篇时文在论述创新时,在选材上就避免了绝对化,对好的体制、态度和存在弊端的体制、态度都列举了出来,体现出辩证思维。在此基础上,文章进行了辩证分析:“创新的实质效果是优胜劣汰、破旧立新。怕输结果就是常输,既然选择了创新之路,就必须放下惧怕失败的心理包袱,激扬‘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这些文字明确界定创新实质,让论题突出,并将剖析引向了深刻。而且因为引入的材料视角独特,让相关剖析更富实践意义。
2.选材具有全面的眼光
高考作文在选材时要运用发展的眼光、联系的眼光。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发展变化的。因此,我们在选材时就要在掌握事物关系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对相关的材料进行取舍。事物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彼此依存、主要与次要、取与舍、条件与结果、整体与部分、原因与结果、量变与质变、现象与本质、共性与个性等。我们在选材时不要被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要用发展的眼光、联系的眼光,由此及彼地选择材料中能够彼此关联的部分。
如这篇时文,无论是我国创新机制的改革发展,还是中华文明中的创新精神的发展变化,都是用全面的眼光观照历史、现在和未来。其中战略层面的理论性材料以及从古至今关于创新的警训,都体现出全面的、发展的选材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