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气”有力量

聚焦热点

2024年2月3日,2024年“一号文件”发布。其中提到,坚持农民唱主角,促进“村BA”、村超、村晚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健康发展,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中的“和美”,是在精神文明层面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乡村文化振兴既是一种价值追求,也是一种深沉的力量。村超、村晚等“村字号”的遍地开花,就是一个生动注解。伴随着“村字号”乡村文化的繁荣,乡村的多元价值正在被更多人看见与喜爱。

【热点1】

“村字号”爆红

在贵州榕江,“村超”+零工市场激活就业的“一池春水”,“村超”+乡村主播将“生活”变成“生意”;在上海市郊,融新春集市、特色村晚文艺汇演、文旅体验于一体的“大村晚”,将年味、村味和非遗味直接拉满;在中山沙溪镇,村“冠军牛”成了形象大使,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赋能当地篮球文化和服装产业;在清远佛冈,“最懂你的乡宴”“端盘上桌”,狮王争霸赛、客家山歌擂台赛等好戏不断。这些“村字号”,不只在线下热闹,云端屏前也同样活跃。

◆解读

当“村字号”爆红、年轻人不断被“圈粉”时,有人找回自己的“乡愁”,有人寻得“诗和远方”。在重塑乡土文化、激活基层善治、促进多维融合中,“村字号”不断升级,不仅诠释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也展现了一个活力满满、热气腾腾的中国。

【热点2】

乡村教育有乡土特色

在山东菏泽,乡村学校利用乡土资源开设田园课程,鼓励学生通过劳动实践涵养精神、塑造品格;在重庆潼南,乡村学校成立少年宫,为学生学习剪纸、竹编、扎染提供平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四川成都,乡村学校深入挖掘当地陶艺产业文化价值,引导学生动手体验,感受劳动之美、创造之美……我国地域辽阔,“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乡村风貌、乡土文化各具特色。这决定了乡村教育关注本土文化生态。促进乡村教育与本土文化、地域特色紧密结合,推动乡村教育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能让农村学生拥有深厚的文化自信,并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培养更多英才。

◆解读

乡土性是乡村教育的文化底色。作为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广大农村地区有着源远流长的乡土文化。乡土手艺、民俗礼仪、民居建筑等,包含着民间的创造智慧,维系和凝聚着我们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充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可以滋养乡村教育。

【热点3】

“村晚”接地气

所谓“村晚”,是以一村一寨或乡镇为单位,在春节期间组织的文艺演出。各地的“村晚”没有明星参与演出,舞台、道具、服装也比较简单,但各地村民和网友对“村晚”的热爱,却丝毫没有减少。很多“村晚”节目,来自充满地方特色的戏曲、杂耍以及一些地方传统艺术表演形式。2024年1月,山西临汾市泊庄村的村晚用豆子做出打击乐,把簸箕变成乐器,让锣鼓演奏摇滚流行曲目。村晚发起人张勇,是晋南威风锣鼓的传承人。泊庄村几乎人人都会打锣鼓,在鼓槌的一起一落之间,鼓声如雨点般慢慢紧凑。张勇说,锣鼓文化是一种向上的文化,激励着他,也激励着生于斯长于斯的村民。而且随着自媒体、短视频等的兴起,现场观众把“村晚”场景通过照片、短视频等形式发布到社交媒体平台上,既让游子纾解了乡愁,也使更多乡村人文特色、民俗风情受到关注、得以传承。

◆解读

“村晚”现场锣鼓喧天、人声鼎沸、载歌载舞,在这种热热闹闹、充满人间烟火气息的氛围中,乡亲们丰富了文娱活动、增进了邻里感情。由村民演,让村民看,作为台上台下的主角,乡亲们在文化互动中,收获了乡村振兴的喜悦。

【热点4】

乡土文化生命力

位于浙江绍兴市柯桥区的棠棣村,以花命名、因花闻名。千百年来,棠棣村居民世代采兰、养兰、卖兰,涵养了独特的兰文化。在棠棣村,地里长、路边种、墙上绘,兰花元素随处可见,为村民带来美的享受。在安吉县,名为“余村印象”的农家图书馆坐落在青山环绕中,不仅提供阅读服务,还有乡村文创、教育研学、产业展陈等多个功能区,为村民带来多样文化体验。在杭州市余杭区径山村,“径山茶宴”非遗项目展演现场人头攒动。依托茶资源,径山村村民不仅种茶、制茶,更发展茶旅游、弘扬茶文化,让小茶叶成为大产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激活乡土文化的生命力,可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正能量。

◆解读

民俗节庆、良好家风、传统技艺等蕴含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提振农民精气神,增强群众凝聚力,孕育社会好风尚。无数鲜活的案例充分说明,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聚力,一幅幅山水与人文共美的乡村画卷必将绽放更绚丽的光彩。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