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严谨 条理清晰
作者: 范玉华议论文的结构大多比较“程式化”,有以下几种常见的模式:并列式、递进式和对照式。
1.并列式结构
并列式结构是议论文最常见的结构模式,也是最易掌握的一种结构。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开头提出论点,然后分几个层次(大多分三个层次)分析论证。本论部分的几个层次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没有先后主次之分。由于作文的论点与论证部分之间是一种总分关系,所以也有人称这种结构为总分式结构。
2.递进式结构
递进式结构,是指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发展规律以及逻辑关系,一层进一层地安排、组织材料,层次之间是深化递进的关系。其特点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不断深化、富于逻辑。具体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是从现象到本质的渐次深化,第二种是从因到果的逐层递进,第三种是从一般到特殊或从部分到整体的渐进推演。
3.对照式结构
对照式论证就是从论题的正反两个方面入手,从正反两个方面提出分论点或摆出正反两方面的论据加以论证,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得出结论。正反两个方面可以是用一种事物或意见来映衬另一种事物或意见,也可以是把两种事物或一种事物的两个方面加以对比。对照式结构有两种方式,第一种前后对比,先破后立,破是为了立,这是“先破后立”的对照式结构。第二种对照式结构是“正反对比”,可以先正后反,亦可先反后正,但都是以反衬正,突出正面立论。
以上三种议论文结构,各具所长,“并列式结构”条理分明,彰显思维的宽度;“递进式结构”层层推进,凸显思维的深度;“对照式结构”对比鲜明,体现思维的批判性。考生在写作时,应当根据内容的需要选择最适合的结构形式。当然文无定法,除了这三种常见的结构模式,还有一些新的结构模式和各种“变体”,考生可以在实践中加以灵活变通与运用。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要形成合理的认知、经得起检验的思想,是否仅仅依靠逻辑就足够了?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维分析】
这道作文题要求考生探讨的问题,涉及思维方式、认知能力以及思考维度等多个方面。从逻辑思维的角度来分析,逻辑能帮助我们理清思路、分析问题、找出规律。在一定程度上,逻辑对于形成合理的认知和经得起检验的思想是有帮助的。然而,逻辑也有其局限性,比如假设的限制、信息的限制、情境的复杂性、想象的限制,甚至个人的偏见等。因此,仅仅依靠逻辑,并不能完全满足形成合理的认知和经得起检验的思想的要求。而从非逻辑思维的角度来分析,非逻辑思维包括想象、直觉、灵感、创造性思维等。非逻辑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捕捉事物的本质,发现新的观点和思路。在形成合理的认知和经得起检验的思想过程中,非逻辑思维让我们能更好地把握事物的全貌,形成深刻的理解。
综合来看,形成合理的认知和经得起检验的思想,既需要逻辑思维的联系和分析,也需要非辑思维的启发和拓展。逻辑思维能帮助我们分析问题、找出规律;非逻辑思维能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发现新的观点和思路。因此,在形成合理的认知和经得起检验的思想过程中,我们应该兼具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充分利用两种思维方式的优点,从而达到更高的认知水平。
在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参考以下两个角度进行立意构思:
1.认知与思想,不能仅仅依靠逻辑。毕竟,有时候,逻辑只是理论上的自洽,与事实不一定完全吻合。
2.认知与思想,是否仅仅依靠逻辑就足够了,不能一概而论,应视情况而定。可以分别列举正反两方面的情况、事例加以分析、阐释。
【写作示范】
认知之舟,思想之帆
◎一考生
人先天以无知的姿态诞生,凭着认识外物、自主归纳的本能,获取初步的认知,并以此作为“自我”的锚点,区别开“自我”与“他者”。人又将可指引未来路途的观点、认知等抽离出来,凝为思想。人世苍茫,我们以认知作为船身,以思想化为风帆,一路前行。
(紧扣所给材料进行阐释,自然入题,亮出中心论点。)
逻辑是形成合理的认知、装备经得起检验的思想的重要环节。
(分论点一。逻辑对于认知和思想的形成是重要的。)
为了使人生的航行尽可能平稳,为了改善自己的当下、走向期许的未来,人们当然希望能形成合理的认知,装备经得起检验的思想,无可否认,逻辑必然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依靠逻辑形成的理性思维方式引导人们细心地观察生活,听取和筛选外部意见,经分析和逻辑判断后,形成基于经验、事理上的合理认知。而且,通过逻辑分析,人们挑选出认知中可作用于生活、改变生活的思想,作为前行的驱动力。
(具体分析逻辑是形成合理的认知、装备经得起检验的思想的重要环节的原因。)
然而,仅仅依靠逻辑,宛如无根之木。
(分论点二。用“然而”转折,引出所要阐述的分论点,即仅仅依靠逻辑是不够的。)
若无对生活的观察,人们无法找到应用逻辑的着力点,也就无法形成具有意义、具备深度的思想。辛弃疾自嘲“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境遇,便属此类。合理的认知,需要对生活中所见所遇进行反复推敲,其中自身的真实经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源于现实生活的思想不仅仅要符合逻辑,更是观察、感知的结果。只有如此,其再次投入生活之后,才可能成为经得起检验的思想。“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点明了一味地沉溺于逻辑“搏斗”的旋涡之中,于认知无益,更不可能提供经得起检验的思想。
(引用辛弃疾和荀子《劝学》中的名言警句作为理论论据,来佐证所持观点的正确性。)
人需要正确认知来寻找自我的位置,需要可靠思想提供改变未来的方法。人在逻辑上“确认自我”的本能之后,还要积极入世,实现向善、向光的超越。从体认世界的“认知”中启航,我们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在遍历各色“多歧路”的坎坷困窘后,仍愿在累累伤痕之中抬起头来,坚守“未来会更好”的信念,提炼经得起检验思想,指引未来的征途。
(进一步论证除了逻辑还要有生活观察和理想信念,才能形成思想,以利前行。)
信念对人具有帮助、启明的作用。
(分论点三。深入论述信念对人所起的作用。)
思想不仅作用于自己的生活,当它传播开去,便是对千千万万人行进之途的助力、启明。故而,希望思想经得起检验、能满足改善自我与他人生活的要求,实际上是人在“逻辑”的理性背后,一种由己至众、熠熠发光的信念,蕴藏着人携手共济对抗命运无常之浪的勇敢。
(简明扼要地分析了信念让思想经得起检验的内在逻辑。)
因而,怀揣着理想,怀揣着未来必将在思想指引下改善的信念,勇敢者积极入世,乐于将自己的思想交由现实的风浪检验,也在生活反复的对比印证中不断地更新、修正自我的思想,坚信“磨砺方得玉成”,思想终究会在生活的检验中获得超越与新生。
(指出如何将思想和信念用于指导生活。)
与此同时,逻辑仍然以其理性提醒着人们,某些问题的永远无解。人们依靠逻辑不断精进自己的思想,但思想本身不可能尽善尽美,犹如人生苍茫无垠,下一场风暴犹未可知。
(简析逻辑与思想完善的密切关联。)
可是,这决不能消解信念的价值。即使学海无涯而人生有限,人依旧驾着他的风帆勇敢地前行。思想,似风帆,铭刻着人终其一生孜孜以求的追寻,无论风暴将人吹至何方,乐观勇敢的人,终将驾着认知之舟、理想之帆达到彼岸。
(总结全文,与作文开头相呼应,深化中心论点。)
◆点评
本文采用并列式的结构布局,分逻辑、感知、信念三个方面进行论证,脉络分明,层次井然。三个分论点紧密围绕中心论点,运用辩证思维,对认知、思想不能仅仅依靠逻辑展开有理有据的论证,具有不容置疑的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