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 山东一考生新闻写作提倡“上下求索”。《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王一彪在一部优秀新闻文集的后记中,曾提到“天安门上看问题”,即“上”能有庙堂之思,做到胸怀“国之大者”;“田间地头找感觉”,即“下”能做到贴近大地,心里装着人民。而在时间之“上下”上,恰如王一彪所言须“鉴古学今”,以求突破,落笔成文,自然葆有乾坤。这番道理,并不局限于新闻写作之中,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上下”之分别,在于宏观与微观、大局与细节,也在于过去与未来、前人与后人。对于囿于“上下”之分、徘徊于“中间”的青年来说,此话有如大海上的灯塔。我们青年成长“路曼曼其修远兮”,也应“上下而求索”。
上求“胸中有丘壑,立马振山河”,下索“捧出一颗丹心,献与亿兆生灵”。西汉“盐铁之议”中,桑弘羊发出了著名的“国富”还是“民强”之问。诚然,有时候,国和家难兼顾,忠与孝两难全,但没有大国崛起,何谈小民尊严?而且,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这样的国家又怎能称为“强国”?戚继光“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荡平倭寇,既保护百姓免受屠戮,又护得沿海“海波平”。袁隆平研发杂交水稻,“喜看稻菽千重浪”,既守护了百姓的“饭碗”,又为国家的粮食安全筑起一道“防护墙”。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既要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大视野,也要有心系百姓衣食所安的热心肠。
上求“往圣之绝学”,下索现代科学与文明。古今中外,东西南北,凡是精华,皆可为我所用。卡夫卡从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中汲取精华,又对反思资本主义“异化”人的社会思想深入思考,以荒诞的情节与变形的象征开辟出现代主义文学的新道路。屠呦呦从古代中医药文献中觅得良方,又将现代化学知识应用于改进萃取过程,提取出青蒿素造福世人。青年也应在“鉴古学今”中求突破,努力做到心中有乾坤,脚下有力量。
“上下求索”,一生何求?有视通万里之大气,善养吾浩然之正气,接通民生福祉之地气,练就笔底有乾坤的才气,不断优于过去的自己,不停奔向更好的远方。
点评
本文视野开阔,结构清晰,论述问题富有逻辑性。开篇扣题入文,由新闻写作的一般道理上升到其“普适性”,不仅突出了“成长”这一主题,而且以“上”“下”对应“国”与“民”、“古”与“今”,巧妙恰当。作文的主体部分,更是紧扣“上”“下”行文,列出了三个分论点进行论证,既不失论证问题的内在逻辑,又显示出较高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