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历史足迹里的中国
2024年1月30日,“2023年中国考古新发现”揭晓,四川资阳市濛溪河旧石器时代遗址、福建平潭县壳丘头新石器时代遗址群、湖北荆门市屈家岭新石器时代遗址、陕西清涧县寨沟商代遗址、新疆吐鲁番市西旁唐宋时期景教寺院遗址、内蒙古巴林左旗辽上京皇城南部建筑遗址等六个遗址发掘研究项目入选。
文明从哪里起源,又因何而振兴,众说纷纭,常有出入。长期以来,许多历史著作更多关注到中华文明的大陆性,而壳丘头新石器时代遗址群中完好保存的丰富海、陆生动物资源,记录的独特仪式和公共活动,完善了中华文明形成发展中的“海洋拼图”。寨沟商代遗址出土的精美工艺品则折射出一个王朝与周边各国密切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
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在文物中同样能找到其历史渊源。唐宋时期的景教寺院遗址上,部分建筑保存仍相对完好,大批多语种、多宗教的珍贵史料甚至是双面书写的文献出土于此,正是中华文明包容性的体现。从坐西朝东到坐北朝南,辽上京皇城南部发掘出土的大型宫殿遗址规模庞大且别具特色,也成为契丹民族与汉地文化融合的重要证据。
素材解读
“寻源究本,后世式瞻。”历史既不是亘古不变,也并非重复循环,了解我们“从哪里来”,方能指引我们更理性地选择“向哪里去”。不断回望并修正来时路,是为了更好地出发。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璀璨的文明之一,中华文明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多元的文化遗产影响着世界。每一份出土的文物,都在诉说着“何以中国”的奥秘,填补历史记载的空白,同样也在厚植我们的文化底气,塑造我们的文化自信。
适用话题
历史底蕴、文化遗产、文化自信、观今鉴古
上一篇:
古籍从纸页“搬”到网页
下一篇:
穿越时空的指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