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0

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

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点阐述

结合近三年高考语文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我们可以窥见其中的规律以及变化。

首先,从文本选材来看,论述类文本的选材内容呈现出几个特点:

1.取材内容广。一般来说,论述类文本阅读题选材范围广,既涉及历史学、文艺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又囊括了国内外不同时期、不同体裁的优秀作品,例如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这类文章一般会涉及较多的学术概念、专业名词,兼具审美性和文化性,并体现多元化视角。

2.论述方式多。作者为了支撑自己的观点,通常会用列举实例、引用道理、纵横对比、因果假设等方法使自己的论述内容更加饱满并具有说服力。一些文本还会运用比喻来使文章更通俗,运用排比使文章语言更具有气势。

3.文本作用强。论述类文本所论的观点对相应领域有启示作用,所涉及到的大部分观点、概念都可以在实际情境材料中得到应用。

其次,从考查内容来看,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命题方向呈现出稳中有变的特征。

在客观题题型的设置上,以近三年(2021~2023年)的新高考I卷为例,除了传统的“信息辨析题”“文意理解题”和“论述分析题”,还出现了“论据支撑论点题”,这类题实际上是对“论证分析题”的一种变式,本质上还是考查考生对论述文三要素及原文内容的理解与运用。

最后,在主观题题型的设置上,整合文本信息,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探究文本是主要的命题点,对考生理解、分析文本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考生要积累有关论述类文本的相关知识、构建知识结构,归纳论述类文本的特点、规律等,从而形成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

设题方式

以近三年(2021~2023年)的试题为切入点,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题题型列举如下:

一、客观题

1.信息辨析题

(2023年新高考I卷第1题)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藜麦适合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食用,并且由于其营养均衡,被美国宇航局认为是宇航员食物的理想之选。(陈述内容)

B.“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中的“此”,指的是被国外需求推高的藜麦价格给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人造成伤害这一说法。(概念范围)

C.藜麦的大面积种植,不仅让玻利维亚和秘鲁等地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而且改变了当地人对藜麦带有歧视的看法。(陈述内容)

D.作者认为,尽管一些媒体引导消费者远离藜麦的做法值得商榷,但是其出发点却不是恶意的,他们为当地的贫困居民感到担忧。(陈述观点)

2.文意理解题

(2023年新高考I卷第2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第一段的内容可以看出,当一起事件超出了我们直接观察的范围时,有些人会根据他人提供的信息,并结合自己的判断,生成对该事件的看法。(观点提炼)

B.“它的价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可能是因为市场对藜麦的需求量不再大幅增加,而藜麦的种植面积仍然持续扩大,供给日益增长。(内容判断)

C.“每个新手辩论者”“都知道如何挑选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可见有些“沟通者”会选择有助于推进个人意图的真相,而这种选择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内容判断)

D.从藜麦事件可以发现,一组片面的事实编织在一起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而这场良心危机对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的居民造成了真正的伤害。(内容判断、语气判断)

3.论述分析题(论据支撑论点题)

(2023年新高考I卷第3题)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

A.“粮食优先”智库的工作人员塔尼娅·科森在谈到安第斯山藜麦种植者时表示:“坦率地说,他们厌倦了藜麦,因此开始购买其他食物。”

B.加拿大《环球邮报》一则新闻的标题为“你对藜麦的爱越深,你对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的伤害就越深”。

C.制片人迈克尔·威尔科克斯专门为这个问题制作了一部纪录片,他说:“我见过一些反对食用藜麦的文字评论,实际上,停止消费才会真正伤害这些农民。”

D.英国广播公司播音员埃文·戴维斯指出:“事实上,说谎常常是没有必要的。你可以在不使用任何谎言的情况下完成许多有效的欺骗。”

二、主观题

1.整合文本信息题

(1)(2023年新高考I卷第4题)请简要说明文本中的西方媒体在报道时使用了哪些“竞争性真相”。(理解概念)

(2)(2022年新课标I卷第4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把握观点)

2.分析论点、论据、论证题

(1)(2023年新高考I卷第5题)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关于藜麦的新闻报道结论有误?请根据文本概括。(论证方法)

(2)(2021年新高考I卷第4题)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论证思路)

3.探究文本题

(1)(2022年新高考I卷第5题)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理解探究)

(2)(2021年新高考I卷第5题)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理解探究)

题型设置

1.题型主客兼顾

2017~2023年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均设3道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9分。2020年,新高考Ⅰ卷增加2道主观题,2021年开始,新高考Ⅱ卷将主观题也增加为2道。其中主观题分值一般为“4+6”的分值形式。(见3版表格)

2.分值稳中有变

2017年到2023年全国论述类文本有19套试卷的阅读题为3道,占比为13.6%,而其余8套试卷的论述类文本的阅读题为5道,占比为21.7%。从分值对比来看,由9分增到19分,占比也相应地由6%增到12.7%。由此可见,未来论述类文本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增强,分值也将稳定提高。(见3版表格)

3.字数整体增长

从2017年到2023年,论述类文本的字数整体呈现增长趋势,特别是2020~2023年的新高考Ⅰ卷与Ⅱ卷,字数在1700字左右。(见3版表格)无论是字数还是材料数量,整体相对稳定。阅读量增加,提升了阅读难度,加大了对直觉、形象、逻辑、辩证和创造性思维等方面的考查,从而逐步提升考生的思维品质和文化素养。

总之,从题型、字数、分值等方面来看,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难度在逐渐加大,对考生阅读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考生需要重视论述类文本,培养做题技巧,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试题演练

一、(2023年新高考I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2013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

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毕竟,藜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几位经济学家跟踪了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划分为三个小组。他们发现,从2004年到2013年,三个小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麦种植户家庭支出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农民们正在变富,他们将这种新收入转化为支出又给周边民众带来了好处。那么藜麦消费量下降34%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很长的时间内两个国家的藜麦消费量一直在缓慢而稳定地下降,这意味着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更加接近事实的解释是,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只是想换换口味,吃点别的东西。

为了解藜麦的种植情况,我去了秘鲁科尔卡山谷,这里在印加时代以前就得到了开垦。藜麦是一种美丽的作物,拥有深红色或金黄色的巨大种球。在安第斯山的这片区域,人们在梯田上同时种植藜麦以及当地特有的玉米和马铃薯品种。“国外需求绝对是一件好事,”我的秘鲁向导杰西卡说道,“农民非常高兴,所有想吃藜麦的人仍然买得起这种食物。”她还解释了另一个好处。之前,秘鲁城里人往往认为他们这片区域吃藜麦的人“很土”。现在,由于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食用藜麦被视作一种时尚。“利马人终于开始尊重我们这些高原人和我们的传统了。”玻利维亚西南部有一片遥远而不适合居住的区域,那里到处都是盐湖和休眠火山。在那里,我看到了由藜麦资金支持的当地急需的开发和旅游项目。千百年来勉强能够养家糊口的自耕农开始为更加美好的未来而投资。我在2017年4月听到的玻利维亚人对于该作物的唯一抱怨是,日益增长的供给正在拉低价格。玻利维亚的藜麦种植面积增长了两倍多,从2007年的5万公顷增长到2016年的18万公顷。马克·贝勒马尔后来对我说:“这是一个令人悲伤的结局,因为它的价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在风景如画的科尔卡山谷,当太阳落山时,我问杰西卡,欧洲和北美的消费者是否应该为吃掉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的食物而感到内疚。我可以猜到答案,但我想听到当地人的亲口否认。“相信我,”杰西卡笑道,“我们有许多藜麦。”

乍一看,这一关于食物热潮、全球贸易和消费者忧虑的事件讲述了谎言被揭穿的过程。不过,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各行各业有经验的沟通者会通过片面的事实、数字、背景呈现某种世界观,从而影响现实。在这个例子中,新闻工作者和博主出于高尚的理由引导消费者远离藜麦:他们由衷地为一个贫困群体感到担忧,害怕狂暴的全球贸易风潮会危及这一群体的利益。我们很早就知道这一点:每个新手辩论者和犯错误的小学生都知道如何挑选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不过,我们可能不知道这些真相为沟通者提供了多大的灵活性。很多时候,你可以通过许多方式描述一个人、一件事物或者一起事件,这些描述可能具有同等的真实性。我将它们称为“竞争性真相”。

上一篇: 写在前面
下一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