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和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实用类文本,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思想

(3)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3.鉴赏评价 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判断

4.探究 F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选文特点

1.文本。2017年至2020年均为多则材料非连续性文本;2021年全国甲卷为单则材料连续性文本,全国乙卷为多则材料非连续性文本;2022年全国甲卷、全国乙卷均为多则材料非连续性文本;2023年全国甲卷、全国乙卷均为单则材料连续性文本。

从选文看,密切联系社会现实,关注国家重大决策或事件,让考生在考试时,对贴近社会现实生活的热点选文进行阅读。

2.取材。2017年至2023年在多个领域及现实生活中取材,如新闻、调查报告、科普文章、自然科学文章、社会科学文章等。同时,还增加了多种信息呈现方式,如图表等。这一调整,充分体现了实用类文本阅读取材的多元性、丰富性、时代性和现实性。

题型设置

1.试题情境。将命题设置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试题设置都着力于引导考生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探究问题,在更开放的情境中解决问题,为考查和提升考生的语文学科素养拓展了更大的空间。

2.考查方式及能力层级。高考对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的能力层级要求为“理解B”“分析综合C”“鉴赏评价D”“探究F”。对四个层级能力进行综合考查这一重大调整,体现了命题者对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功能的重新定位。

3.题型、题量及分值。在2019年改革考查方式之后,客观题与主观题的分值比调整为1:1。2020~2023年为2道单项选择题(各3分)和1道主观题(6分),共12分。如今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的题型、题量及分值进入了一个新的稳定期。

考查重点

实用类文本阅读侧重考查理解分析和概括筛选文本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1.选择题(洞察常设雷区)

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基本思路是“采集对位信息——比照题干要求——判断选项正误”。我们可以发现,针对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择题,命题者的常设雷区如下:

(1)言此与言彼。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或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

(2)客观与夸大。命题者设计选项时,不尊重阅读材料中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夸大事物实有的地位、能力、功能和效用等。

(3)先期与后期。命题者在事物或现象产生、发展的时间上设置干扰,他们有时将“先期”表述为“后期”,有时将“后期”表述为“先期”,有时将“先期或后期”表述为“先期和后期”。

(4)有据与凭空。阅读材料中本无此意,而命题者却在设计的选项中故意臆造出这种说法。

此外,从近年来高考全国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来看,命题者的常设雷区还有“部分与整体”“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主要与次要”“原因与结果”“肯定与否定”等,广大考生也应对其进行关注。

2.简答题(强化信息处理)

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简答题的基本思路是“审读题意,把握指向——扫描文本,搜集信息——梳理要点,加工作答”。考生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简答题要做到全面到位,就必须实现信息处理能力的“三级跳”:

(1)第一级跳——筛选信息能力。考生需要循着答题的指向去扫描文本,将有效信息筛选出来,而筛选出来的有效信息中有些属于明示信息,可以用来直接作答,其答题的基本模式是“摘抄”。

(2)第二级跳——解读信息能力。有些答题信息隐含在筛选出来的有效信息之中,需要考生结合答题指向进行由表及里、由事及理、由因及果地解读及分析,其答题的基本模式是“筛选→解读”。

(3)第三级跳——整合信息能力和运用信息能力。①整合信息:解读出来的隐含信息往往比较分散,考生在作答时需要根据答题指向,进行有机整合,从而建立内在关联,得出既符合语意逻辑,又符合事理逻辑的结论,答题的基本模式是“筛选→解读→整合”;②运用信息:有些解读出来的隐含信息具有一定共性或规律性,考生在作答时需要根据答题指向对特定对象进行具体分析,作出合乎事理的推论,答题的基本模式是“筛选→解读→运用”。

提升实用类文本阅读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制定实用类文本阅读复习规划时,要确立三条路线:(1)指导路线。不要从方法到方法,而要从实例到方法,坚持“在做中学,在学中做”。(2)训练路线。不要搞题海战术,而要走集约化之路,力求通透,坚持“做一题,通一类”。(3)反思路线。做过试题之后,不要只对答案,“知其然”,还要搞清答案的生成过程,“知其所以然”,坚持做后有思,思后有获。

应考策略

1.关注命题热点,力求“似曾相识”,占据心理优势。现代文阅读命题材料涉及广泛,很难去猜题和押题,但在命题材料的大方向上还是有关注的必要。

如在平时阅读中要重点关注优秀传统文化,发掘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要关注社会现实,重视时代热点,追踪当代科技前沿,特别是与国家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政策和重大事件。对各类文本主题力求做到心中有数,争取阅读心理上占据优势。

近年高考现代文阅读虽然没有选用传记这种文体的文本,但是传记作为介于文学类和实用类两者之间的特殊文体,兼有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特点,命题点更多,因而我们在进行实用类文本阅读备考时也应涉足。

2.适当掌握逻辑推理知识,重视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实用类文本阅读中的信息筛选、提取、组合是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的基础,也是客观题设置的切入点。只有比较熟练地掌握基本的逻辑推理(如概念、命题、判断、推理、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等)知识,才能在答题时精准辨识选项的概念是否周密、判断是否准确、推断是否合理、转述是否同一,才能明辨答案的正误,做出正确解答。

随着高考语文命题的改革,实用类文本阅读主观题也开始重视考查考生的思维品质,特别是考查考生思维的思辨性和批判性。所以,我们在平时练习中务必要重视对思辨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灵活解答题目,提升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

3.对标高考命题要求,搭设板块框架,构建知识体系。古语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因此,考生应熟悉考试内容,才能做到“百战不殆”。在实用类文本阅读复习备考时,要对标高考命题要求,统揽全局,进行科学而全面的复习,确保考点全覆盖、内容全掌握,不留盲点、空白点,事无巨细地构建框架结构图,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对每一个考点都争取做到心中有数,尤其要做好“阅读思维”的训练,注重阅读思维能力的提升,注重各类文本的整体阅读,精准把握文章内容,提高实用类文本阅读主观题答题能力。

4.针对考题特点,讲究答题策略,因文作答,规范作答。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题,注意答题时间,一般控制在12分钟左右。其中,阅读文本5分钟,解答选择题3分钟,解答简答题4分钟。在实用类文本阅读中,文本不仅是命题的着眼点,也是答题的落脚点。无论其试题的情境设定在文本之中,还是文本之外,答案的落脚点一定都在文本之中。

为此,广大考生一定要带着问题去读文本,盯着文本去想问题,找到客观题的对位信息,找准主观题的有效信息,并在比对、加工信息的基础上归纳有坚实文本依据的答案。要养成“专注、细心”的习惯,在阅读中理清文本思路,把握文本大意。

实用类文本阅读不仅有考查意义,而且还有引导考生终身学习的意义。我们坚信,广大考生只要科学应用上述备考策略,就一定能事半功倍地提升技能,从而笑傲高考,丰盈人生。

考点阐述

在高考试题中,传记的高频考点可概括为以下几点:厘清文本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并分析其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的意图;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近年来,高考现代文阅读虽然没有选用传记,但传记文作为介于文学类和实用类两者之间的特殊文体,兼有文学类和实用类两者之特点,命题点更多,因而我们在进行现代文阅读备考时也应涉足。按照高考试题的命题规律,那些被人们视为重点的高频考点,一般都会呈周期性、间歇性的交替变化。传记类文本作为一种集知识性、资料性与文学性于一体的文本形式,很可能会在今后的高考中出其不意地杀个“回马枪”,以新的面貌重新登场。

因此,传记类文本阅读的备考不容忽视,以免措手不及,仓皇应对,造成失误,后悔莫及。无论文本如何“变脸”,变的是外形,不变的是本质。对于传记类文本的阅读不能仅停留在表面做蜻蜓点水式的了解,更应透过表象做深层次地剖析。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传记

(一)(2016年全国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吴文俊的数学世界

吴文俊小学时成绩平平,也没有显示出独特的数学才华,初中时数学甚至得过零分,高中时最喜欢的是物理而非数学,但他从小就对读书有浓厚兴趣,初中时国文成绩一直不错。尽管高三时物理得了满分,但教物理的赵贻经老师却看出了他的数学潜力,力荐他入数学系。正始中学决定,吴文俊必须报考数学系,才能得到每年一百块大洋的奖学金,加之他父母又不放心独子离开上海,吴文俊就进了上海交大数学系。所谓“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吴文俊向来是以兴趣为先导来读书的。因为他对物理有兴趣,甚至一度想要转系。是大三时教数学的武崇林老师帮助他摆脱了专业上的困惑,使他认识到数学的巨大魅力。

1940年,吴文俊从交大毕业,先后在育英中学、培真中学担任数学教员,直到1946年见到了影响他一生的恩师陈省身,他才由一个普通的中学数学老师成为数学研究所的专业研究员。对于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他的学生高小山总结说:“吴先生做拓扑研究,一下子就能抓住核心问题,为代数拓扑学的兴起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他从事机器定理证明也是这样,极其敏锐地看出了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他的研究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汲取了中国传统数学的养分。使用吴先生的方法,几乎所有数学定理的证明,都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从而让人类把精力放到更加宏观的层面上去思考问题。”

对吴文俊来说,虽然最初选择数学是被动的,但综观其一生,数学已逐渐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从事数学研究,吴文俊特别强调数学思维。他说:“要创新,就要独立思考,就不能总是跟着人家亦步亦趋,当然开始的时候参考借鉴也是必要的。牛顿就说过,他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远。所以不能忽略学习,可是除了学习之外,还要能够独立思考,这是创新的必要条件。现在摆在中国面前的是,数学就要靠下一代、下下代在创新方面取得巨大成功,中华民族才可以得到复兴。”吴文俊自己的经历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在数学上的一系列成就,特别是他运用机械化思想来考察数学,发现了数学的不同侧面,并建立了新的模式,这全得益于他的独辟蹊径。

上一篇:
下一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