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

考点阐述

相较于小说阅读,散文阅读的难度更高。从近几年的高考卷来看,散文的出现频率较高:如2021年全国甲卷《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2022年新高考Ⅱ卷《到橘子林去》,2023年全国甲卷《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基本保持在每年一篇的频度。散文解题之本在于掌握散文“形散神聚”的文体特点,提高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在短时间内把文章读懂读透。

散文阅读的考题难度较高,既重视基础知识,又注重传承优秀文化、弘扬人文精神。

设题方式

一、词句含义分析题

1.(2023年全国甲卷第7题)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写南国的风物时,用了“那一块一块的稻田”“那一堆一堆的房屋”等,语言的节奏感符合火车行进时的动态感。

B.作者认为车过潭江的部分是“新宁铁路中的一段最美丽的工程”,既在于这里风景的优美,更在于工程体现了机械的诗意。

C.作者认为如果只把“月夜”“花朝”“青山”一类的东西当作写诗的材料,其实是不懂诗,依据是这些材料本身缺乏生命力。

D.“诗应该给人以创造的喜悦,诗应该散布生命”是作者对诗的认识,也是他认为机械具有诗意的一个重要前提。

二、标题的作用、含义和探究题

1.(2021年全国甲卷第8题)普希金的临终遗言是理解本文的钥匙,请简要分析。(散文标题作用的变式考查)

三、行文思路或段落的特色、作用题

1.(2020年新高考Ⅲ卷第8题)作者对儿时看火车经历的叙述很有层次感,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四、赏析语言表达艺术题

1.(2022年新高考Ⅱ卷第7题)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的大哥给我修理蹄子,我们走的路太远了,慢慢地修吧,修好了,我们就上路。”这一句将马人格化,写出了马对车夫的感情,生动而饶有趣味。

B.“我”在判断小岫对去橘子林的态度时,用语从“一定”变为后来的“也许”,暗示小岫的心理变得难以琢磨了。

C.小岫让“我”领她去橘子林,实际上全程“我”都是由她拉着走的,由此可见,小岫的言行决定着本文的节奏。

D.本文借助小孩子的视角,先后描写了街道、山林、骡车店等处的景象,看似散漫,实则突出主题,使本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

2.(2022年新高考Ⅱ卷第9题)本文的童趣往往通过细节体现出来,请指出三处这样的细节并简要分析。

五、鉴赏文学形象题

1.(2020年高考全国Ⅲ卷第7题)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队长不肯把旧挎包送人,是因为这个挎包关联着他人生中难以忘怀的一段经历,不仅具有特殊的意义,也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寄托。

B.尽管“我”的情感体验在各段落中表现不同,但连缀在一起,就将“我”对镰刀锤头图案“说不出的特殊感情”巧妙地“说”了出来。

C.本文借对火车、挎包、铁锤等寻常事物的记述,有意形成一种朴实无华的文体风格,暗示正是这些寻常事物成全了“我”的文学创作。

D.文章寓象征于写实,喷吐着白气、冲破黑暗呼啸而来的火车,既是写实的,也是象征的,它象征着伟大的力量、崭新的时代。

六、分析体会主旨、情感、态度题

(2022年新高考Ⅱ卷第6题)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决定带小岫到橘子林去,只是因为不想“随便放过”偶然到来的晴天,与她提醒“我”履行承诺无关。

B.“我”从“几乎忘掉了我的小游伴”,到不知道小岫的手掌“早已从我的掌握中脱开”,这个变化表明“我”的出游兴致变高了。

C.赶大车的人让“我”感到可亲近、可信任,除了他们“都是北方人,都是我的乡亲”,还因为他们为抗战做出了贡献。

D.返回城里的路上,“小岫不说话,我也不说话”,父女二人的沉默表明他们对未到达橘子林感到有点失落。

提分要领

一、理解词句的含义

1.理解词语的含义。高考重点考查的关键“词语”有:(1)体现文章主旨、作者情感态度等的词语。(2)运用比喻、排比、双关等修辞手法的词语。(3)具有特殊指代意义(远指、近指、不定指等)的词语。(4)在表情达意方面运用得非常巧妙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词语。(5)有特殊用法的词语,包括贬词褒用、大词小用、词类活用等。

词语的含义,主要包括基本义、比喻义和语境义。准确理解词语含义,要注意几个方面:(1)把握词语的基本义要从分析词语的来源、词类、结构入手,要理解概念,要准确判断概念的本质属性。(2)理解与确认词语的比喻义要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比喻的本体是正确解题的关键。(3)分析词语的语境义,要注意从整体阅读理解的角度出发,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在明确词语所在语句的句意、所在段落的含义、所在语段前后关系的基础上理解词语。

2.理解句子的含意。高考重点考查的关键“句子”有:(1)含蓄句,凝聚某种情感、具有某种哲理。(2)行文思路句(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等)。(3)技巧句(使用了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的句子)。(4)主旨情感句等。

理解句子含意可以运用以下方法:(1)结构分析法。适用于那些结构复杂的长句。长句包括长单句和多重复句。首先要分清它是单句还是复句,如果是单句,要运用紧缩法,删去句子的枝叶成分(定、状、补),抽出句子的主干成分(主、谓、宾),把句子压缩变短,其意思就不难理解了。如果是复句,就要通过分析句子的层次关系来把握它的基本意思。(2)修辞分析法。运用了比喻、双关、借代、反语等修辞手法,句意比较含蓄,增加了理解的难度。深层含意往往隐含在字面之下,这就需要运用由表及里的方法,透过字面意思去挖掘它所蕴含的深层含意。(3)语境分析法。根据句子在文章中所处的语言环境,即依据句子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如首括句、过渡句、结尾句、主旨句、呼应句等)来综合分析和理解句意。

二、探究标题的含义、作用

散文标题一般透露:点明写作对象的含义及其特点、表达作者主观的感情和态度、作为文章的线索和结构思路。可按照以下思路解题:

1.理解标题中重点词语的含义。看是否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对象,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2.注重结合标题特点分析其作用。以人物为题,点明写作对象和特点;以时间、地点为题,创设背景、渲染气氛;以景、物为题,充当线索、表情达意、暗示主旨。常见的答题术语有: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省、激发兴趣等。

3.注重结合与文章的关系分析其作用。从标题与文章内容的关系看,许多标题概括或暗示了文章的重点内容;从标题与文章主旨的关系看,有的标题就是文眼,点明了文章主旨;从标题与文章情感的关系看,有的标题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从标题与文章思路、线索的关系看,有的标题就是文章的线索,是行文思路的体现。

在考试题反套路的倾向下,试题往往不会以标准样式出现,但知识点是不变的。考生审题很重要,要根据题干要求,精准思考。

三、分析行文思路或段落的特色、作用

这类题多属于梳理文章内容,如归纳文章层次结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注意审题,题目要求从哪一角度来概括内容,找到对应区域,分条概括即可。准确地把握散文的结构层次,要注意几个方面:

1.理清思路;2.明确线索;3.弄清关系;4.抓住标志。

四、赏析语言表达艺术

语言赏析题的答题要点,可以从呈现特色、内容意旨、作用效果几个方面着手,难点在“呈现特色”,包括修辞(广义的,含修辞格、词语、句式等)、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等方面,赏析要力求准确、全面。答题角度如下:

1.词语使用的角度;2.句式使用的角度;3.修辞手法的角度;4.表达方式的角度。

五、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

散文的形象主要指人物形象和物象两种。

1.分析物象特点,要从三方面入手:(1)物象的外在特征或特点,包括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2)物象的内在品质(内涵、本质、精神)。(3)物象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分析物象作用:(1)主体物象的作用:①线索作用,把众多材料组织在一起;②象征的作用,它象征某种意蕴,隐含主旨;③衬托作用,在写人散文中借物写人,衬托人物形象;④寄托作者感情。(2)次要物象的作用:①结构角度,开头结尾的策略,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②内容角度,充实内容,升华深化主旨,寄托作者感情;③主体形象角度,对比、衬托、类比、虚实相生,使主体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2.分析人物形象特点或作用:(1)阅读时要特别关注三类文字:一是文中少量的、分散的人物描写文字(因为散文写人不像小说那样集中、饱满),二是关于人物叙事的文字,三是针对人物展开的议论、抒情文字。(2)掌握分析人物的方法,概括人物性格、品质、精神等特点。散文分析人物的方法同小说一样,即抓住正面描写(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神态等)和侧面描写(正衬、反衬等)。不同的是,散文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不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那样丰满、完整,而是集中突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要根据散文中重点描写人物的段落进行集中概括。此外,散文中作者的议论、抒情文字可以帮助我们完成对人物的分析和概括。

六、领会鉴赏主旨、情感、态度

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就是要更好地了解作品的内容主旨,准确把握散文的主旨、情感。

1.立足整体。散文通过众“散”的材料表明了作者看问题的角度,传达出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作者的立场,也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所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要从整体理解出发。整体阅读全文,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明确文章的大体方向和思路,才能把握作者写作的情感倾向:如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倾注了怎样的情感?阅读文章使读者懂得了什么,获得了什么感悟或有益的启示,从而体会出作者抒发的感情。

2.巧抓题干关键信息。捕捉各题题干传递的信息,准确分析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3.辨析词句,提取整合信息。散文行文中处处流露出作者的态度和观点。比如词语的褒贬色彩,往往表现着作者的态度,文中的人物、景物、场景的描写、全文的表达方式、修辞格和谋篇布局的特点等,不难体会到作者的感情,这些都可以作为判断的要素去分析。有时作者为了把自己的态度和观点表现得更鲜明,往往用一个方面去跟另一个方面进行对照。我们可以从反面论证或起侧面烘托作用的文字中去体会作者的正面态度与观点。总之,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通过语言、材料及阐释过程来传达的,因此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可以通过辨析词句、提取整合信息等方法,把握作者的看法、倾向。

考点阐述

戏剧的高频考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1.了解主要矛盾冲突

理清矛盾冲突的线索(如何产生——何种性质——发展进程),就完整地鉴赏了戏剧文学的主要情节。

2.鉴赏戏剧语言

戏剧语言是构建剧本的基础,鉴赏戏剧文学,应着重关注人物语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2)品味富有动作性的人物语言。(3)品味人物语言中蕴涵的丰富潜台词。

3.分析戏剧人物形象

(1)要关注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2)要揣摩人物的语言。(3)要顺着剧情发展,理清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过程。

设题方式

一、戏剧矛盾冲突

1.剧中人物的命运是怎样造成的?

2.这场戏的中心情节、矛盾冲突、主要内容等是什么?

3.从不同的角度概括××和××之间的矛盾冲突。

上一篇:
下一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