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行合一中历练成长

作者: 许晴

“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青年的精气神,在书本中涵养,更在实践中砥砺。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一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到“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崇尚实践、重视实践的精神品格,以知促行、以行求知的辩证方法,滋养着一代代青年“行而不辍,履践致远”,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长真才。

课本是平面的,而世界立体生动;文字是无声的,而生活五彩斑斓。走进生活,走进实践,将“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结合起来,在博万物中广其识,在涉世道中明其理,才能让青年更好地汲取智慧、丰富思想、淬炼精神。在贵州师范大学,有一个“1家1”全家福拍摄团。从2012年起,拍摄团26次走进贵州省的80多个村寨,免费为近7000个农村家庭拍摄了全家福。一届届学生背着相机、扛着帐篷,在深入乡土中国的过程中锻炼成长,更用镜头记录了11年间的山乡巨变。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不仅能开阔眼界与胸襟,增长见识和能力,还能在亲眼见证时代变迁的过程中升腾起自豪感、厚植起自信心、激扬起家国情,真正成为“胸中有丘壑,眼里存山河”的新时代青年。

多经事方能成大事,犯其难方能图其远。淬炼挺拔的精神,离不开社会的熔炉;增强干事的本领,少不了现实的磨砺。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们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勤奋治学,练就兴农富农的“十八般武艺”。“85后”青年杨宁大学毕业后,毅然回到生她养她的村庄,靠着自身所学和拼劲干劲,在大山苗寨挥洒青春和汗水,带领乡亲们走上了致富路。“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练,不经风雨、不见世面是难以成大器的。”实践是大课堂,是练兵场。广大青年勇于到更广阔的天地、更复杂的环境中去,研究现实矛盾,实践胸中所学,方能在一次次摸爬滚打中褪去稚气,在一次次迎难而上中增添勇气,在一次次爬坡过坎中沉淀底气。

现在,有的年轻人感到困惑,不知怎样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努力方向,如何让所思所学更好满足社会所需。看村街巷道,博士、硕士医疗服务队为村民免费义诊,宣讲卫生健康知识。看田间地头,回乡返乡大学生教村民架起手机,通过直播拓宽农产品销路。看赛事场馆,志愿者们以“最美的微笑”热情服务,擦亮阳光向上的青春名片。很多青年表示,正是在一次次的志愿服务、实践历练中,逐渐找到了心中热爱,明晰了努力方向,蓄积了向上力量。对于青年来说,多到实践中去探寻、去体验,也许就能找到自己心中的答案。

“百舸争流千帆竞,波涛在后岸在前。”新时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带着理论知识寻找实践坐标,带着心中热爱奔赴山海,让青春的翅膀在磨砺中更坚强,让青春的精气神在奋斗中更挺拔,广大青年一定能收获宝贵的成长、成就精彩的事业,书写更有价值的无悔青春。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8月21日)

◆提炼

一篇文章立意的高下,往往决定着这篇文章的品位和格调。想让自己的作文脱颖而出,就要在立意方面有所突破,摆脱“小我”的樊篱。如这篇时文,眼光、思想、实践与时代、社会、国家相契合,体现出新时代青年的精神风貌与责任担当,让青春脉搏与时代脚步、家国情怀同频共振,使得立意更高、见识更远。

1.意义现实而深远

作文要有高度,就须反映社会的“热点”与“亮点”,有时代生活色彩,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我们可以把当今社会具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和事件通过立意、选材等恰切地融入文中,从而使作文意义现实而深远。如这篇时文中,无论是“1家1”全家福拍摄团记录11年间的山乡巨变,还是“85后”青年杨宁带领乡亲们走上致富路,都具有深刻的时代精神、浓郁的时代气息。

2.视野宏大而开阔

我们要关注“身外事”,如人类与自然、今天与未来、科学与人文……将其纳入写作的视野。所谓立足点高,就能望得远、看得透。我们在写作时一定要关注社会发展、关心人类命运,只有这样来立意构思,才能体现出自己的思想品位。如这篇时文把目光放远,论述如何在书本中涵养新时代青年的精气神,在实践中砥砺时代精神,视野开阔,境界高远。

3.思维全面而深刻

我们要能够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让作文闪烁思辨色彩。具体来说,在写作过程中,要能够从不同立场、不同角度具体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解决矛盾的办法,具有“拨开纷繁的思想迷雾,洞见真理的灼灼光辉”的思辨力。如这篇时文,对知行合一的分析理解切中肯綮,在文章中探讨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带着理论知识寻找实践坐标的理论、方法与途径,不落窠臼,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上一篇:
下一篇: 书香润人生,建功新时代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