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关联阅读,材料关联思辨
作者: 秦钰涵 张国光读写关联型作文题,材料关联试卷中的阅读文段,且有一定的引导语,这种命题方式是2023年高考语文首次出现的新题型,关联的是语言文字运用题的阅读材料,2024年高考作文命题进一步拓展到了现代文阅读。面对此类作文题,考生需注意限制和开放的关系,审题立意时,既要理解阅读材料的命意,又要适当跳出,不能简单围绕材料内容同构。
1.读——阅读试题所给的材料。考生要想准确立意,首先必须把命题人给的关联文段和作文材料通读一遍,直至彻底读懂,然后才能行文。文段中的逻辑关系,无论是因果关系,还是从途径到结果的关系,都是考生在写作中需要进行思辨的角度。也就是说,文段其实限定了作文理性思辨的向度。
2.找——筛选核心任务。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筛选出材料蕴含的中心话题。这个中心话题有时候是通过特定的词语或短语反复出现在材料中,有时候命题人会通过材料后边的提示语直接给出中心话题。材料蕴含的中心话题往往不是一个,可能是两个,甚至多个。面对这样的作文题,考生在立意构思时,必须将这两个话题或多个话题都考虑进去。
3.联——关联含义挖内涵。考生在筛选出了中心话题后,围绕中心话题立意构思时,要结合材料,提炼中心论点,注意要把中心话题容纳进去。写作要求在与阅读题或语言文字运用题作了关联后,会就某一现象要求写出对此现象的理解与思索。因此,重读并思索阅读材料,挖掘出深层的内涵,找到阐明中心的多个角度,是重点。
考生要仔细审视作文题关联的文段,提取自己所需要的立意和立论。其实,这类作文新题型启示我们,读、思、写之间的转换,就是深度学习的过程,所读内容也必将成为有效写作的重要支点。因此,阅读与写作之间并不是弱关联,而是强关联。
【文题呈现】
(语言文字运用题材料)“‘富于美感’的特性体现在古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古代文人的日常生活中,文房(书斋)空间的营建,从笔墨纸砚、琴棋书画,到瓶花古玩,无不体现着文人的审美意趣。
走进文人书斋,文房四宝中,砚的审美价值和象征寓意最为人称道。古往今来,喜好砚、赏砚、藏砚者不乏其人,欧阳修、苏轼、米芾、黄庭坚、沈石友、纪昀等均参与其中。在古人看来,文人有砚,正如美人之有镜,“一生之中最相亲傍”,能“终身与俱者,唯砚而已”。通常,“砚”被赋予“砚德”“砚品”,直接关联着主人的“人德”“人品”。人即砚,砚如人,所谓“厚重坚贞,行无瑕玷”等皆同时指向人和砚的品格。
古人的文房书斋,器物配件种类繁多,琳琅满目。可以畅想,清晨或黄昏时分,文人独处其间,一支笔、一团墨、一张纸、一方砚、一瓶花、一把古琴、几方顽石,吟诗作画、著书立说、饮茗抚琴、会友往来、品鉴收藏、作课清供。这种独特的精神空间既有“断尘除俗”的意味,也有“牵念功名”之意,使文人之心在“江湖之远”与“庙堂之上”有了周转、游移的空间。
如今,虽说“书斋”多半已成为今人念及古人的“精神场域”,但从砚台等“文房长物”上面,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古人情感的温度、趣味的丰富。
(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题提到:“‘富于美感’的特性体现在古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实,在现代社会中,每一个乐观生活的人都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进而营造属于自己的“精神场域”。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维分析】
这是一道关联语言文字运用题材料的任务驱动兼思辨性材料作文,考生要注意从三个方面完成审题任务。
1.审材料。作文材料关联了语言文字运用题的相关材料,考生首先要阅读材料,明确古人“富于美感”的特性的事物所寄寓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比如材料中提到的在日常生活中对文房四宝等物件的情感温度、丰富趣味等。其次要审好文题本身的材料。“乐观”“发现美”“创造美”“精神场域”,这些关键词意指有二:一是我们要做生活的乐观者,二是要营造富于美感的精神场域就要善于去发现、创造美,只有这样才能享受美。
2.审任务。“以上材料”既包括语言文字运用题的材料中方方面面的体现美感特性的事物,也包括提示乐观生活的人怎样去发现美、创造美,拥有“人德”“人品”、情感、趣味。考生要根据这些“启示”来写作,体现出自己的“感悟与思考”,就要从现代社会入手,去探求现代人日常生活中关于美的活动与材料中“精神”层面的追求以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之间的关联。
3.审要求。文题的核心关注点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创造美,以及如何通过美感提升个人的生活品位。考生在写作时要围绕这个主题,通过具体事例深入分析,去阐释美感在个体生活中的意义。此外,作文带有明显的比较分析特质,这就要求考生对古代和现代的美感寻求方式进行比较,并以此探讨如何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美感和品格。
参考立意:寻美,与古人心意相通;创美,以传统为媒;寻找美的踪迹,营造精神场域;于尘世之中探寻美;富于美感,品味生活;寻美创美,成就大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