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境中解读词汇、理解语义
作者: 张波涛学习任务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语境”一共出现了7次,“语言情境”出现了2次。“语境”不仅包括文章上下文内的语境,还指历史、文化、社会等文本之外的语境。考生要“通过在语境中解读词汇、理解语义的过程,树立语言和言语的相关性和差别性的观念”。高考语言表达的命题引入了其他语境的语言材料来讨论词汇,所以考生要学会在语境中解读词汇、理解语义,在比较中区分语言和言语的差别。
知识整合
一、辨析、解读词汇
1.辨析多义词语在不同语境下的区别,须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并将语境与语感结合起来。
(1)多义虚词。如2023年新高考Ⅱ卷:
下列句子中的“谁”和“耳机一戴,谁也不爱”中的“谁”,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B.生活中谁都需要表达和交流。
C.我本来是跟他开玩笑的,谁知道他竟然生气了。
D.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答案:B(A项,表疑问,问哪一个人。B项,表任何人,和材料中的“谁”相同。C项,“谁知道”可看成一个整体,表示没想到。D项,虚指,表不需要说出姓名的人。)
(2)多义实词。如2023年全国乙卷:
下列句子中的“能”与文中的“能”,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郭老头能吃饭,斤半烙饼卷成一卷,攥在手里,蘸一点汁,几口就下去了。
A.她尽量高高地跳起脚尖,希望车厢里的人能看见她的脸。
B.我们班同学就数他能说,讲起话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C.新颁布的控烟条例规定,绝大多数公共场所都不能吸烟。
D.以前这条小河上没有桥,人们只能涉水而过,非常不便。
答案:B(文中的“能”含义是“擅长”。A、C、D项,动词,能够、可以。B项,动词,擅长、善于。)
2.仔细揣摩,大胆表达,解释不同语境下同一词语的不同语义。
(1)多义虚词。如2023年新高考Ⅰ卷:
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像……似的”,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
①不过我们也不能过于依赖互联网,像互联网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似的。
②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
答案:①“像……似的”表示否定;②“像……似的”表示相似。
(2)新词含义。如2022年全国乙卷:
“眼中风”因和脑血管疾病“中风”有诸多相似而得名。与此类似,“打笔仗”源自“打仗”。请简述“打笔仗”的含义并分析它得名的缘由。
答案:“打笔仗”就是持有不同观点的人以笔为武器进行论辩。得名缘由:“打笔仗”与“打仗”有相似之处,都是观点或立场对立的双方或多方,以战胜对方为目的,凭借武器互相攻击。
二、对比解析语意
找全不同点,立足于不同之处,联系大语境分析效果的区别。
1.找全原句与改句表达上所有细微的不同点。
(1)原句与改句在句式特点上的不同点。①长句,使表达全面深刻,规范严密,节奏舒缓,沉稳大气,发人深思。短句,使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长短句结合,使句子错落有致,节奏富于变化。②整句(对偶、排比、反复),形式整齐,节奏、音韵和谐,富有气势。散句,形式错落有致,表意灵活自然。整散句结合,使语句波澜起伏,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③倒装句,强调倒装的内容。④设问句,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⑤反问句,语气强烈,掷地有声,发人深思,增强语言气势和感染力。⑥双重否定句,加强、突出肯定的意味。
(2)原句与改句修辞手法上的不同点。①比喻,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②拟人,把物人格化,富于情趣。③借代,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增强语言表达的形象性和鲜明性。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
如2023年全国乙卷:
俩老头焦不离孟,孟不离焦。年下办年货,一起去;四月十八奶奶庙庙会,一起去;开会,一起到场;送人情出份子,一起进门。
上面的句子如改成:“年下办年货、四月十八奶奶庙庙会、开会、送人情出份子,都一起去。”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案:①原句使用排比和反复,四句结构相似,句式整齐,节奏感强,“一起”共出现四次,更能突出俩人关系密切,形影不离;改句没有排比、反复,不能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②原句为短句,改句是长单句,原句使用短句更符合整个文段口语化的特点。③原句使用“到场”“进门”这样的动词,让描写更细腻,更有画面感;改句只用“去”则没有这种效果。
(3)原句与改句在词语使用(语义、对象、内容)上的不同点。①强调(凸显、解释、揭示、表达)了……的意思。②(活用)动词使语言生动形象。③形容词从形、声、色、光等方面点出事物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情感。④拟声词使描写生动逼真,有身临其境之感。⑤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起强调作用。⑥两字或四字词语,概括力更强,使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⑦单音节词具有文言韵味和丰富性。
如2023年新高考Ⅰ卷:
地上初见冰凌,连便道上的土都凝固起来,处处显出干燥、结实,黑土的颜色已微微发些黄,像已把潮气散尽。特别是在一清早,被大车轧起的土棱上镶着几条霜边,小风尖溜溜的把早霞吹散,露出极高极蓝极爽快的天;祥子愿意早早的拉车跑一趟,凉风飕进他的袖口,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
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处处、微微、早早”,说说它们和“处、微、早”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
答案:“处”表示地方,重叠后表示每一个地方;“微”表示轻微,重叠后表示更加轻微;“早”表示时间比较靠前,重叠后表示时间非常早。
(4)原句与改句在人称使用上的不同点。①第一人称,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给人身临其境之感,使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便于抒发情感和进行心理描写。②第二人称,能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③第三人称,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进行叙述,客观公正。
如2022年新课标Ⅱ卷:
这小城里面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上面写到自己的祖父,没有一处使用“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他”是人称代词,用来称自己和对方以外的某个人,文中不使用这个第三人称代词来指代祖父,表明不曾将祖父看作“我”和读者以外的人。直称其为“我的祖父”“祖父”,能让人感受到祖孙二人的亲密关系,体会到“我”对祖父深沉的爱和深切的怀念。
2.原句效果分析,联系大语境,指向全文的宏观表达。于景,画面感更强;于人,人物形象、人物关系更突出;于情,更好地表达情感;于理,逻辑更严谨、明晰。
如2023年新高考Ⅱ卷:
水塘边,一只仙鹤优雅地舞着,踱着,鸣着,顾盼着,寻觅着。
上面的句子如果写成“正优雅地跳舞,踱步,鸣叫,顾盼,寻觅”,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答案:①原句每个动词都带“着”,强调动作正在进行,现场感更强。②原句单双音节变化使用,不呆板。③原句中单音节的“舞、踱”和双音节的“跳舞、踱步”相比,更能体现出仙鹤动作的轻盈。
拓展延伸
1.下列句子中的“给”与材料中黑体的“给”,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洁白无瑕的栀子,嫩黄清雅的萱花,在夏日的暖风里,或拔蕊怒放,或花蕾初绽,让人悦目清心,为炎炎夏日增添了烂漫色彩,也给人们送来幽香清爽。
A.冰凉的雨水把她的衣服都给淋湿了。
B.你简直太不像话了!马上给我出去!
C.他来北京前是专门给人家修理电视的。
D.我赶到时,那批货物已经全给卖光了。
2.下列句子中的“像个”与材料中黑体的“像个”,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要整齐、相应、谐和、自然。就句子讲,要上句与下句接合得毫不勉强。就全篇讲,要全体能统一,书信像个书信,论说文像个论说文。
A.他像个经验丰富的老手,熟练地操作着各种机器。
B.新诗诞生已百余年,但它在大众眼里还不像个诗。
C.我真给吓破了胆,躲在别人后面,太不像个样子。
D.他穿着一身中山装,像个大学生,也像个小职员。
3.下面的句子使用了“幽”“野”“闲”三个单音节形容词,收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涧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涧绿得闲……不能一一去说。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
答:
4.下面材料中画线句子和“问那个人,新娘是什么地方人,姓什么,多大年纪,都弄明白了”,哪一种表达效果更好?说明理由。
但得了钱祖父却说话了,问那个人,新娘是什么地方人,明白了,又问姓什么,明白了,又问多大年纪,一起皆弄明白了。吹唢呐的一上岸后又把唢呐呜呜喇喇吹起来,一行人便翻山走了。祖父同翠翠留在船上,感情仿佛皆追着那唢呐声音走去,走了很远的路方回到自己身边来。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