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焕发新风貌

2014年6月22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项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十年来,大运河沿河沿岸地区同心协力,共同发力,保护好“大运河”这一河清水。北京统筹协调“护水脉”,全力建设“生态河”,重点发力河道治理、生态修复;扬州为保护大运河生态,关停“每年能够交税2个多亿”的化工厂,并投资超6亿元进行江都南区水生态环境整治,完善市政排水管网、治理河道、重塑景观;河南建立遗产档案和监测系统,及时掌握大运河水质、水量、环境等情况;杭州出台《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通过地方立法探索让大运河水清河净造福一方的新路径,大力实施运河综合保护工程……如今,水清、岸绿、景美,成为大运河的独特景色。

千载一河的大运河,钩沉着燕赵、京津、齐鲁、中原、淮扬、吴越等中华文明的六大核心区域。可以说,大运河就是流动的“文化河”。2024年6月,江苏公布第一批文物主题游径,其中“‘运载千秋’大运河文物主题游径”,以大运河沿线淮安、扬州、宿迁三市水工、漕运相关文物为主线,领略大运河作为流动文化、活态遗产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近年来,从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等一批文化新地标相继落成,到依托大运河发展数字创意、工业设计等文创产业,促进沿线茶叶、黄酒、丝绸等历史经典产业转型升级,把文化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千年运河与现代气息交融交织,助力文化与经济良性互动、共生共荣。

素材解读

大运河,这条古老水道见证了中国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更承载了我们对未来的期望和梦想。大运河的波光粼粼之中,或许正隐匿着“何以中国”的谜底。在探寻“何以中国”这一答案的过程中,我们将不断深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为民族文化自信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十年一瞬,古河新生。放眼未来,沿岸地区人民同心同向,继续以勤劳和智慧书写与河共生、共融、共兴的故事,让大运河持续焕发时代新风貌,永葆生机和活力。

适用话题

文化遗产、重焕生机、文化自信、创新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