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历代之典籍,显中国之力量

作者: 谈佳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凝聚在可见可感的物质遗存之上,也体现于口耳相传的故事之中。《诗》产生于先秦,而孔子生于春秋。孔子创立儒家学说,深受《诗》的影响,创造性地将《诗》与当时社会背景结合了起来。他这样概括《诗》的内涵:“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可以说,典籍蕴藏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文化密码。我们要保护好、传承好历经沧桑流传下来的典籍,展现中华文明的血脉和历史智慧。

文山书海,泰然浩然。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典籍的传承与保护呢?

传承典籍,当究其本。古来圣贤留下的典籍数不胜数,代代相传。老子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正如颜真卿临摹书法大家,才形成了铿锵有力的笔势,我们也唯有将古籍中蕴藏的精华一点点积累并融会贯通,方可将先贤的思想与自身思想连通。毛泽东一生浏览典籍无数,铸就了他前无古人的智慧。鲁迅参悟无数典籍,成就了他以血祭轩辕的“民族魂”。我们也应当读典籍、悟典籍、参典籍,力创时代之辉煌。

传承典籍,当悟其智。典籍中的智慧,是指导我们不断前进的法宝。比如历代兵法中的谋略就饱含古人在军事上的智慧,历史上不少人熟读兵书,成就了传奇的人生。孙膑熟读兵法,利用“减灶计”击败了宿敌庞涓;卫青、霍去病熟读兵法,有如神助,燕然勒功;毛泽东熟读兵法,在与敌人的斗争中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保全了革命的火种。当然,兵法上的造诣只是典籍中的冰山一角。公输班的奇巧木工、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无一不体现了古人的智慧。我们应当研习典籍、继往开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传承典籍,当显其力。典籍带给我们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君可见汉时儒学博士伏生为《尚书》的流传奋不顾身,举全家之力护书,最终让《尚书》得以流传。君可见,日寇侵华之时,典籍汇聚之地的北平岌岌可危,为了保护典籍,众多仁人志士携典籍辗转大江南北,让无数典籍得以保存。是什么支撑他们拼死护书?是典籍里所承载的“何为中国”“何为文明”的力量。

生逢这个伟大的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应当传承典籍中蕴含的精华,勇毅向前。传承典籍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追根溯源究根本,代代相传显其力”。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要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运用典籍的智慧、力量在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湖北公安县第二中学高三(2)班】

◆点评

考生在提出“我们要保护好、传承好历经沧桑流传下来的典籍,展现中华文明的血脉和历史智慧”这一观点之后,接着便从“本”“智”“力”三个角度阐述了传承典籍的价值和意义,并提出了我们对典籍应采取的态度。结尾重申主题,发出号召。作文思路层层深入,起伏有致,值得借鉴。

【张宏敏/供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