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古代论说名篇中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

作者: 刘应福

学习任务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提出:“阅读古今中外论说名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古代论说名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发展思辨能力、培养思维品质的重要载体。古代论说名篇与其他文体相比,总体上更抽象、更富逻辑性和概括性,阅读起来难度也比较大。但如果方法得当,牢牢把握论说文的三要素,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

1.抓论点。论点是古代论说名篇的核心,它是文章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高考论说类文言文阅读的题干或者一些选项也会围绕论点设题。阅读古代论说名篇,首要的就是寻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论点。一篇文章的论点,可以是一个,也可以不止一个。如果论点不止一个,那就需要在明确中心论点的基础上弄清各个分论点。分论点可以是并列的,也可以是递进的,但它们都应该服从全文的中心论点。论说文的中心论点位置比较明确,一般在文章开头或结尾,分论点一般在段落的开头或结尾。

2.捋论据。论据虽不及论点重要,但它占了文章的绝大部分篇幅。捋清了论据的来龙去脉,才能更好地理解论说文的中心。常见的论据类型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前者通常为具体的事例和亲身经历、感受;后者通常为名言警句。比如韩愈的《师说》用“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具体事例来对比,点明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文章又以孔子的言行为例加以论述,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结论。高考论说文论据的考查集中在主观题上,一般考查针对题干论点(或分论点)的论据筛选上,考生要注意论据与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3.析论证。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论点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常见的论证方法包括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未来高考的命题方向不仅要求考生要读懂文章,而且还要求从鉴赏的高度读出“味”来,如果忽略文中的论证方法,那么很难从鉴赏的高度对论说文准确把握。

知识整合

理解古代论说名篇中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考生需要对以下信息进行梳理:

1.看时间:(1)什么朝代;(2)什么时候起至什么时候止;(3)是活着做的还是死后发生的;(4)是当什么官职时做的;(5)共有几年;(6)按天干地支推算应是哪一年。

2.看地点:(1)在哪儿做的;(2)有无这个地点;(3)地点和时间是否对应。

3.看人物:(1)一个人还是几个人;(2)人物之间什么关系;(3)是作者本人的观点,还是“有的人”“一部分人”“时下一些人”的观点。

4.看事件:(1)做了哪几件事;(2)是不是他做的;(3)有哪些人参与其事;(4)谁的主意;(5)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6)是光做好事,还是也做了一点坏事;(7)这些事情跨了几个领域;(8)事情的效益、影响;(9)别人对这些事情的看法、评价。

5.找原因:(1)是不是这个原因;(2)是主要原因还是次要原因;(3)有没有其他原因;(4)有无特殊原因。

6.明经过:(1)先怎样,再怎样,最后怎样;(2)过程次序。

7.知结果:(1)是不是这个结果;(2)还有没有其他的结果。

8.悟程度:是“很、最、顶、非常、极其”,还是“较、一般、有点”。

9.查频率:是“总是、一向、一直”,还是“往往、常常、偶尔、有时、一次”。

10.知范围:是“一律、统统、都、全部”,还是“有些、一些、大多数、少数、几个、个别”。

11.晓时态:是“已经、将要”,还是“正在”。

12.懂观点:(1)是不是这个观点;(2)有几个观点;(3)观点是哪个的;(4)观点有没有歪曲;(5)观点有没有过时;(6)哪些人支持,哪些人反对。

考题连线

(2024年新课标Ⅰ卷)王夫之强调李陵“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观点?请简要概括。

解析:由于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司马迁和王夫之对李陵之降形成了完全不同的判断,但该题考查目标不在论定历史人物的功过,而在于引导考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明辨是非,而不拘于一隅之见,以此激发考生的批判性思维,并培养其通过“观其行”来“察其心”的思辨能力和“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的思维品质。

答案:①李陵打仗失败后即投降匈奴;②与降将卫律一道成为单于左膀右臂;③率领大军追击汉军。

(2024年新课标Ⅱ卷)王充认为,“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如“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请根据材料分析二者的相似之处。

解析:本题要求考生在充分理解材料三王充议论的基础上,归纳出材料一中“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与材料二中“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两件事的相似之处。两件事情表面上无关,但在“力少则修德”上是相通的,考生只有具备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由“事”及“理”、由“术”及“道”。

答案:①处境相似:汉太子、魏文侯均处于劣势。②方式相似:二人均重礼崇德,敬待贤士。③结果相似:二人均成功保全自身或国家利益。

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①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萦纡郁闷,趯然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节选自苏轼《贾谊论》)

材料二:余少读苏轼所为《贾谊论》,谓非汉文不能用贾生,乃贾生之不能用汉文尔。吾未尝不伏苏氏论人之当,揆事之长,而叹贾生之无辞以自解。其后得班史之所著《传》而读之,然后知苏氏之工于揆事,急于持论,而不尽悉故实也。夫贾生之始建议改正朔,易服色,制官名,兴礼乐,固非绛、灌之所喜,而实亦非绛、灌所深恶也。其所深恶者,在遣功臣列侯就国而已,故假以纷更之罪而谮之帝,帝亦因其谮而姑出谊以慰安,欲老谊材而后用之耳,非果于弃谊也。其所上《治安策》,有可为痛哭、长太息者,盖在召对宣室与傅梁②之后也,所谓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者,岂实录哉?史既称绛、灌之恶之,而绛侯之就国,以一言告讦而逮系,谊以待大臣之礼风谏,而上遂幡然改。谊不绛侯之怨是修,而修国体,抑何厚也!刘向所以深惜之,而轼不之知也。

(节选自王世贞《书贾谊传及苏轼所著论后》)

〔注〕①“痛哭”:贾谊《治安策》中谈及当时形势,有“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这样的话。②傅梁:贾谊曾被封为梁王的太傅。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出发,将情浓于骨肉的开国功臣和初出茅庐的洛阳少年进行对比,从而说明汉文帝不用贾谊的客观原因。

B.苏轼认为贾谊如果能处理好自己和天子大臣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在全天下随自己心愿去做事,不出十年就可以实现自己的志向抱负。

C.苏轼认为,贾谊哀叹自伤以至于早逝是因为他不擅长处理逆境以及胸襟狭小,但字里行间也对其遭际流露出惋惜之情。

D.王世贞认为汉文帝并不是真的想弃贾谊而不用,只是想暂时让贾谊离开权力斗争中心,以保证贾谊的安全和抚慰他,等他才华老练之后再召回重用。

2.苏轼认为贾谊“量小”且“识不足”,王世贞对此如何反驳?

答: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