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科学理性精神
作者: 张善存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前瞻性、独立思考和开放态度的思考方式。它能够帮助人们看到潜在问题、寻求新的解决方案,并以创造性的方式不断推动改变和进步。创新思维源于全面、准确的信息采集,包括历史起源、发展过程、目前的状态、存在的问题、关联的方面、处理的方式,等等。获取全面、准确的信息,是创新思维的基础。
创新思维仅仅掌握全面的信息是不够的,还要有加工处理这些信息的创新思维能力:一要借助逻辑思维来严谨推理,梳理各个方面的内在联系,找到主要方面、次要方面;二要善于运用历史思维的方式,从过去看现在,从现在看将来,找出其发展的脉络和内在运动变化的规律;三要懂得运用比较思维的方式,通过比较看差异,通过差异懂借鉴;四要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抓住问题的关键,寻求对立中的统一。除了这些我们惯常使用的思维模式之外,还有一些其他思考问题的方式,比如转换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跳跃思维等,都能够给我们带来创新的灵感。
【文题呈现】
(2024年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维分析】
文题所供材料由两句话组成,第一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聚焦于在科技发展的背景下“遇事不决问搜索”这一人人皆知且时时为之的常见现象,是作文的生活情境,也是审题的依据和出发点。第二句“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则把话题导入“答案与问题”这一对核心概念中,明确作文要讨论的问题。可见,写好本文要抓住三个核心要素:科技(互联网、人工智能)、问题、答案。
材料以问句作结,为考生预留了联想和发挥的空间,开放性较强。考生可以就问题的“多与少”“浅与深”“得与失”“真与假”等进行思考和写作。由引导语“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可知,文题并不局限于就问题本身回答“是”与“否”,而重在激发由此产生的“联想和思考”。考生要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体验以及对社会的观察,在认真思考后提炼出观点,进而表达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认知。
考生可以思考的维度很多,从“问题”“答案”这两大思考点可以进行深入挖掘和创新阐释。
1.从问题的角度看,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但人类还在不断思考,伴随着旧问题的解决,新问题会不断产生,推动人类不断迈上新台阶。人类面临的问题正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此起彼伏,消长隐现,问题的“多与少”是相对的,但是一直存在。最容易借助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迅速得到答案的,往往是知识性问题,而更深层次的开放性问题、复杂性问题,涉及价值判断、伦理观念等属于人类的根本性问题,却很难直接通过人工智能找到答案。“浅问题”的迅速解决是否能助推人类更好地向“深问题”探寻,这也是问题。科技发展让人类社会突飞猛进,帮助人类快速便捷解决问题的同时,带来的新的问题也必将层出不穷。当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人类是否会变得习惯于让机器代替思考?缺少了知识的积累过程和难题的探索过程,人们是否会逐渐丧失提问的能力?表面的“问题”少了,但深层的“问题”是否会更严重?而回答“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这个问题,本身也会带来问题。
2.从答案的角度看,借助互联网搜索到的答案是你需要的答案吗?是正确的吗?面对这些“答案”,有人可能会照搬照用,有人可能会借用化用,有人可能会改头换面,有人可能会直接拿来,有人可能仅作参考,对其“真或假”进行思考……如何面对搜索得来的“答案”,其实反映了我们每个人的学习态度、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所以对于人工智能,人们要尽可能利用好它,将其作为人类提高效率的工具,而不能依赖人工智能,丧失自主思考的意识。由此延伸到个人成长、社会发展、文化创新等广阔领域,关于“答案”的话题不可谓不多。我们如果不去怀疑,不会反驳,不练实证,当然就不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就不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更值得深入思考。
【写作示范】
走出执着答案的迷宫
(标题醒目新颖,角度独到,审题精准,站位高远,立意深刻。)
如今,“有问题,找百度”“有问题,找知乎”“有问题,作业帮”……这些口号不可谓不响亮,这些应用也的确能帮人们找到答案。(列举网络现象开篇,贴合材料入题,紧扣题意和关键词行文。)
21世纪是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随着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一搜即得。然而,不动脑筋就能得到的答案并不等于就是我们需要的答案,也不等于我们的问题会越来越少。恰恰相反,科技的进步引发了更多更深层的新问题,而人工智能提供的答案多是知识性的,很多时候并不能令人满意,甚至无解,诸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此类终极问题,答案何在?(扣住材料中的问题给以明确回答,同时亮明观点,将题意推进一步。)
歌德说过:“只知其一,等于无知。”也就是说,当你只知道一个答案、只听到一种声音,就等于什么都不知道。因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很多时候只知道一种答案是危险的。人们之所以执着地向人工智能索要答案,满足于寻求标准答案,一因思维惰性使然,遇事不愿多动脑筋;二因从小养成的思维定式,不会独立思考。宁信网络不信自己,同样是危险的。(以歌德名言引出第一层文意,即分析只能得到“一种答案”的弊端,并简要点明人们搜索答案的主要原因,言简意赅。)
人的大脑原本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思考器官,尽管有其局限性,但绝不是一个等待填满的容器。倘若一味依靠人工智能寻求答案,积行成习,人的大脑必将成为他人答案的接收器,变成人工智能的跑马场。人一旦不会独立思考,便难免丧失自我;而自我的丧失,必然伴随着道德的沦丧。诚如马克思所言:“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试想,一个连自己都不明白的人,何来“立德立言”?何谈“己欲立而立人”?何以爱家爱国爱社会?(进一步分析“一味依靠人工智能寻求答案”的后果,将文意再推进一层,即积行成习——丧失独立思考——道德沦丧,分析问题层层深入,立意因此深刻;课本素材信手拈来,名言警句恰当运用,论证很有说服力。)
“Ask me anything!(有问题尽管问!)”当ChatGPT以这样的开场白与用户聊天时,很多人是接不住的。因为不会独立思考,何以提出像样的新问题?更何况,有些问题本身就是答案,甚至比答案更重要,而社会的进步始于提出新的问题。所以爱因斯坦才会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人类曲折徐行的历史表明,有些问题注定没有答案,有的答案还在风中飘,比如爱情,比如命运……真正有价值的问题恰恰没有所谓的“答案”,伟大的问题也从不需要答案来落实它的价值,其本身的回响就足以昭示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两段分析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先借用ChatGPT的独特开场白转入下一层意思,巧妙简洁,衔接自然;再从理论的高度着重论述“有价值的问题”的重要意义,具有前瞻性、独立性,文意也更加深入。)
所以,我们可以寻找答案,但不必执着于答案,那只会限制我们的视野。生活本是一场充满未知和体验的旅程,何必汲汲于答案?只有当我们不惧前行,善于思考,提出问题,放下执着答案的念头,才能尽情享受生活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科技越是发达,我们越要沉着、勇猛,有辨别、不执着,走出执着“有问题,就会有答案”的迷宫,才能在自己的道路上拥抱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这两段总结升华,属于解决问题部分,再次指出“不必执着于答案”的意义,紧扣“问题”与“答案”,巧妙创新,升华主旨。)
点评
本文始终立足于文题材料分析论证,构思巧妙,推理想象有创新,情理交融。从题目到结尾,从论点到论据,都不离材料或话题内容,从不同的侧面将文题所指进行深入挖掘和创新阐释,最大限度写出了立意的内涵和外延。作文由人工智能对问题作出回答的现象,指出网络答案的连锁反应及其单一性,继而分析其中原因,重点分析“一味依靠人工智能寻求答案”的后果,自然引出“问题”的重要性,由此转入对“问题比答案更重要”的论述,最后分析“提问”的重要性,以及怎样提出问题,水到渠成。作文视野开阔,不管是由近及远的实例运用,还是名言警句的巧妙引用,旁征博引,分析辩证,有很强的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