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看待“搭子社交”,交“同频共振”之友

作者: 谢振涛

“搭子社交”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交方式,在网络媒体蓬勃发展的当下,走进了大众视野,流行于年轻群体。而“搭子”是指陌生人因共同的兴趣爱好而结成的临时性社交关系。凡是社交关系,都需要我们“擦亮”眼睛,“小心”对待。

为何“搭子社交”在年轻群体中盛行?在快节奏生活的当下,年轻人很少有时间去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还有不少人“社恐”,于是“搭子”因其减少了结交好友所需付出的时间、精力、金钱成本,很好地满足了年轻群体的社交需求,而受到推崇。

“搭子社交”相较于传统社交是更符合时代背景的“新”社交。传统社交细水长流,车马慢且书信缓的方式已不太适用于当今。当然,时代发展衍生出的“新物种”——“搭子社交”并不是完美的,我们需辩证地看待这一新事物。“搭子社交”虽满足了年轻人的社交需求,但也降低了筛选朋友的标准。这种社交方式,并不能保证你结识的每个搭子都是符合你期望的,你甚至可能被这种新社交方式伤害。而知心朋友,是付出多少时间、精力、金钱也换不来的宝贵财富。

因此,我们需要正确对待“搭子社交”,看到它的优势与不足,找到“同频共振”的好友。我们并不用否定“搭子社交”或传统社交。我们因一时的社会需要可用“搭子社交”,要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则保持传统社交,如此,友谊的大树就能够在各自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结出友谊之果。朋友对我们自身习惯的影响、价值观的塑造有着无可比拟的作用,深刻影响着我们的认知、情绪和行为。而交益友,是个人社交最重要的部分。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要在人际关系中,成为活生生的、现实的人,就要正确对待各种社交关系。

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说:“人一生下来,便有与他相关系之人(父母、兄弟等),人生且将始终在与人相关系中而生活(不能离社会),如此则知,人生实存于各种关系之上……于教学则有师徒;于经济则有东伙;于政治则有君臣官民;平素多往返,遇事相扶持,则有乡邻朋友。随一个人年龄和生活之开展,而渐有其四面八方若近若远数不尽的关系。”我们可以在“搭子社交”和“传统社交”中实现情感传递和情感满足,交“同频共振”之友,最大限度地提升情绪价值。

【福建省龙岩市第二中学高三(7)班】

点评

本文围绕“搭子社交”在年轻群体中的盛行原因、与传统社交的对比以及正确的对待方式进行了深入且创新的分析,主旨明确,逻辑清晰,分析深刻,既看到了“搭子社交”方便、低成本的优势,又指出了其降低了筛选标准、可能带来伤害等不足,体现了辩证思维。对于如何将“搭子社交”与传统社交更好地结合,文中提出了建议和方法,不仅增强了作文的实用性,而且表现出认知的新与深。总体而言,这是一篇有思想深度的作文,对“搭子社交”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能引发读者对新型社交方式和传统社交方式的思考。

【陈香瑶/供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