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的活用、句子语序的变化

作者: 杨雪梅

学习任务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要求考生“在学习文学作品时,观察词语的活用、句子语序的变化等,体会文学语言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引导考生认识文学作品中语言文字的运用方法,探究文学作品是如何通过遣词造句增强表现力的。

词语改变词性去充当其他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本质上遵循的是词义的“联想引申”原则。一个词语在使用过程中,可能逐渐引申出很多不同的意义和用法,同一个词可能兼有不同的词性。

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运用各种句式,往往可以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常见的句式有: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肯定句和否定句,主动句和被动句,常式句和变式句,长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在整齐中求变化,在常式中求变式,在重复中求省略,在和谐中求变化,长短交错运用,整散灵活配合。

新高考注重在语境中考查语言文字运用,且加大了记叙、描写性文段作为考查语料的比例,选用语料的不同决定着命题方向的差异。因此,考生要注意词语、句子的特殊用法。

知识整合

一、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具有独特的修辞效果和语用价值。它可以通过灵活运用语言资源,丰富语言表达形式,提高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词类活用的发生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和遵循一定的规律。一般来说,词类活用的发生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一是特定的上下文语境会促使某个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二是特定的词语搭配会促使某个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如“红得发紫”就是形容词用作动词;三是特定的语法结构会促使某个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如“这个问题很值得研究”中的“值得”是名词用作动词,表示“值得”这一性质。

二、语序变化

1.词语和词语之间的顺序

(1)常式句,是正常语序的句子。一般顺序为:(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的次序为:定语必居主宾前,谓语前为状语,谓语后为补语。

多项定语一般的排列顺序为:①表示领属性的,或时间、处所的;②指称代词或数量短语;③动词或动词性短语;④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⑤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多层状语一般的排列顺序为:①表目的、原因或条件的介宾短语;②表时间、处所的词或短语(名词);③表范围程度的短语;④表情态、情感的词或短语。即:为了什么(目的)—何时(表时间的名词)—何地(表处所的介宾短语)—范围(表范围程度的副词)—怎样(表情态的形容词)—同谁(表对象的介宾短语)。另外,表示对象的介宾短语一般紧挨在中心词之前;表示总括的词或短语,一般放在数词、量词的后边。

并列词语或并列短语之间的顺序为:①组成并列短语的词语之间是平等的联合关系,有时没有轻重主次之分,因此,它们位置有的不固定,可前可后;②按照逻辑规律和认知规律组成并列短语的词语之间有时必须是有序的,要注意轻重、先后、大小、逻辑等关系。

虚词中的连词、副词、介词等,要根据内容决定放在什么位置,特别要注意关联词语与主语的先后次序。关联词语的顺序为:①两个分句同一主语时,第一个分句的关联词放在主语后面;②两个分句主语不同时,第一个分句的关联词放在主语前面。

(2)变式句是为表达的需要(突出或强调)而打破正常语序、成分倒装的句子。常见的变式句有:主谓倒装、状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

2.句子和句子之间的顺序

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反映了一定的时间、空间和事理关系。句间有先后、轻重、缓急、大小、因果、条件等关系,句序应依据一定的标准排列。

复句中分句之间的逻辑事理关系有:①并列复句,分句叙述相关的几件事情或说明相关的几种情况,分句之间没有主次之分。②承接复句,几个分句表示连续发生的事情或动作,彼此顺序不能变动。③递进复句,后一个分句表示的意思比前一个分句进了一层。④选择复句,几个分句分别说出几种情况,要求从中选择一种,表示或此或彼、非此即彼。⑤转折复句,后一个分句的意思不是顺着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转到相反的意思上去。⑥因果复句,分句之间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先因后果或先果后因)。⑦假设复句,前一个分句假设存在或出现某种情况,后一个分句说明由这种假设的情况产生的结果。⑧条件复句,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条件,后一个分句说明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结果。⑨解说复句,由总提和分说两部分组成,总提用一个分句,分说与总提相应,用几个分句表达。⑩目的复句,前一个分句表示一种行为,后一个分句表示这种行为的目的。

考题连线

(2024年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看云似乎是很多北京人的日常,自到了北京,我也入乡随了俗,经常看起云来。

那天是周六,我和几个朋友在一家书店闲聊,因为一直留意着窗外的云,聊天时我有些心不在焉。书店是整幅的玻璃幕墙,大大小小的云在窗框里,如画一般,还带有特别随意任性的毛边儿,带着流苏一样的大毛边儿的大块云和带着细丝一样的小毛边儿的小块云都主打一个飘逸轻盈。哪怕再高妙的丹青手,也画不出来那个劲儿,实在是美翻了。

云这么好看,却也不妨碍它下雨。那天,我们在宋庄的街道上闲逛,走着走着雨就来了。雨来了,云还在,太阳也还在。这就是名副其实的太阳雨了吧?淋着这雨,我们都没有打伞。打伞会觉得辜负了这云的,也会辜负这雨,不是吗?

1.文中画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

2.文章结尾处的“不是吗?”是个问句,却并不表疑问,它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

拓展延伸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二十四节气中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类生活和自然界的变化息息相关,需要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而生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清明时节雨纷纷”……这些脍炙人口的诗歌都与节气有关。 A ,还可以在丰富多彩的活动和文创产品中,甚至养生食谱里,看到它的身影。

事实上,确定每一个节气的准确时间,都需要运用复杂的天文学知识进行精确的数学计算。古人不仅要观察太阳的位置和角度,还要观察气候的微妙变化。只有这样, B 。所以,如果知道节气判定之难,我们也就能想象出先民的智慧与付出是多么的可以,多么的难能可贵!

二十四节气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①我们一定要传承好、发展好节气文化,②二十四节气并不是摆在博物馆里供人参观的老古董,相反,她风华正茂,③在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④都会对人类文明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答:

2.“让世界感受到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民俗风尚。”这句话最恰当的位置是(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3.下列句子中的“可以”与文中黑体的“可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小明真够可以的,去游乐园也不叫我!

B.现在家里规矩究竟松多了,就是于五妹也算可以。

C.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

D.他的球技真的可以,每次都能帮助球队赢得胜利。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暴风雨来了。大雨像一幅巨大的瀑布,从西北的海滨横扫着昌潍平原。雷在低低的云层中间轰响着,震耳欲聋。闪电A在短时间内快速变化,时而明亮如白昼,时而暗淡如薄暮,仿佛在夜空中上演着一场快速变幻的灯光秀,让人B看到这些复杂纷繁的情境,一时无法辨清。闪电照出了在暴风雨中的庄稼,庄稼狂乱地摇摆着,照出了在闪电中鞭打着大地的雨线,在大雨中的行人吃力地迈动着脚步。一刹那间,电光消失了,天地又合成了一体,一切又被C广大而看不到边际的黑暗吞没了。对面不见人影,四周听不到别的声响,只有震耳的雷声和大雨滂沱的噪声……

1.请用成语分别替换文中画横线的内容。

A                          B                          C

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排比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