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补落差,得偿所愿(2)

作者: 一考生

如果人生是一条长河,那么我们的愿望便是汇入浩瀚的海洋。百川归海,这是最美好的人生归宿。然而事实上,有些人得偿所愿,如长江黄河东流入海;有些人种瓜得豆,如江河之注入湖泊;亦有人与理想背道而驰,活成自己讨厌的样子,如江河没入戈壁荒漠……(开头运用比喻,揭示人生愿望与现实的三种状况,引入话题,既照应命题材料,又紧扣主题。)

得偿所愿,是人生最大的幸事,如少年时便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12岁立志“要拿诺贝尔奖”的杨振宁,他们矢志不渝、执着前行,赢得了人生愿望的圆满达成。(列举事例,简述“得偿所愿”者的成功之因。)

种瓜得豆,有一种是不得已而求其次,如著名“乡土文学之父”沈从文,由于种种原因与文学告别,转而投身于古代服饰的研究,最终成了古代服饰研究大师;有一种是人生轨迹的自我调整,如文学泰斗鲁迅,无情的现实让他发现自己原先的选择无法救国救民,遂弃医从文,最终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沈从文的选择让人们心中欣慰与遗憾并存,而鲁迅的选择则让人感觉“豆”有时比“瓜”更有价值。(举例简析“种瓜得豆”的两种原因,用例典型。)

最让人遗憾的是人生发展与美好愿望背道而驰,活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探寻愿望与现实之间出现落差的原因,我们会发现很重要的原因便是人们恒心的缺失。在追求人生理想的征程中,有些人在“一日看尽长安花”后便陷入功成名就的愉悦之中一味躺平,有些人不顾身后“不尽长江滚滚来”而被巨浪淹没、为时代淘汰,有些人一遇挫折便“但愿长醉不复醒”堕入人生的虚空……而时代的脚步绝不会为这样的人稍作停留。我们唯有持之以恒、坚忍不拔、不断进取,才不致被时代淘汰,才不会与美好愿望渐行渐远。面对机遇熟视无睹,一遇坎坷便萎靡颓废,那么,愿望与现实出现巨大落差是必然的结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个浑浑噩噩不思进取的人,又怎么能登上理想之巅?(语言加以润色,表达更准确生动,议论也更加切题。)

愿望与现实的落差,还源于外部世界的阻力。现代社会相较于从前,发展更加迅速,很多机遇稍纵即逝,会不断甩开那些跟不上时代节奏的人;社会竞争压力也不断增加,会让很多人心理失衡;形形色色的诱惑,会让一些意志薄弱者误入歧途……这些都是阻挠我们顺利抵达人生目标、让现实与愿望完美重合的绊脚石。(对原文作了删减和分类,使表达更清晰,分析更精当。)

如何对待美好愿望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落差,尽可能减少人生发展中的遗憾?我以为首先应学会审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适时调整自己的人生目标;其次要为了理想不懈奋斗,努力实现美好的愿望。那些错过人生美好愿望甚至活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的人,不应自怨自艾,更不应自暴自弃,而应当在挫败面前反思过去,反思自我,积累经验教训,完成人生的蜕变和涅槃。古今中外那些大器晚成者,很多都是在坎坷和挫败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正是通过不断调整心态、修订人生目标以及坚守和执着,走上了成功之路。(修改润色之后,语言表达更为清晰精准,内容也略有充实。)

愿望与实际相互吻合者,犹需不断努力,保持自己最好的人生状态;种瓜得豆者亦当珍惜意外收获,珍视现有生活,让人生充实美好;而那些事与愿违“活成曾经讨厌的样子”的人,则应当正视现实,奋力拼搏,努力调整方向,就算自己是一条小河,就算只能盘桓于荒漠沙丘,也要滋润出一片绿洲……(修改之后首尾呼应,总结全文,中心突出。)

◆升格点评

这篇考场作文升格之后,一是主题得到彰显,也与命题材料更为贴合;二是层次更加清晰,论述时重点突出;三是议论语言更加精当,扣题更严;四是适当添加论据,使论述更有说服力,内容更为充实。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