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实内容,巧用论据

作者: 蔡晖

一篇优秀的议论文,其论据不仅要丰富,更要精准、典型、新颖、有力。若想在浩如烟海的素材中筛选、整合出契合论点的论据,考生就要学会对素材进行“选、砍、裁、剪”。

一、独具慧眼选素材

精心选择合适的素材作为论据,能够有效地增强议论文的逻辑性和说服力。考生在选用素材时,应该做到去“烂”除“滥”,本着“人选我弃”“人有我异”的原则,选择更具新颖性和独特性的素材,增强内容的深度和吸引力。那么,如何做到“人选我弃”“人有我异”呢?

1.人选我弃。当大多数人都选择某类素材来支撑论点时,我们就要有意识地舍弃它,去寻找相对新颖、独特的素材。比如,在论述“勤奋是成功的基石”这一论点时,我们如果选用“头悬梁、锥刺股”的例子,那么写出来的作文就会令人感到索然无味。此时,我们就要舍弃这类素材,转而选择如“格罗滕迪克勤奋构建现代代数几何基础”这样的事例,更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2.人有我异。我们应规避那些“泛滥”的素材,选取那些视角独特的素材。比如,在论述“挫折能使人成长”时,我们对于“贝多芬失聪后仍创作出伟大音乐”这一素材,可以另辟蹊径地列举挫折使他创作出《悲怆奏鸣曲》《月光奏鸣曲》等表达抗争精神的不朽作品。这种视角独特的论据,不仅能够体现贝多芬的音乐创作过程,也能更深刻地论证挫折是如何塑造贝多芬内心世界并给予他创作灵感的。

考生在平时要注重广泛涉猎、积累素材、拓宽知识面及视野,关注时事热点,同时还要培养敏锐的洞察力,能够从众多素材中筛选出有价值且独特的论据。

二、大刀阔斧砍素材

议论文主要针对某个问题、某种观点、社会事件或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通过多种论证方法对自己的见解与主张进行分析论证,最重要的是能够使人信服。但不少考生在论述过程中,选取的素材往往无法有力地支持自己的观点。

以下几种论据,考生要注意规避。

1.“三无”论据。指无根据、无意义、无关联的论据,这类论据在议论文中常常会降低作文的质量和说服力。比如:

①我因为沉迷网络游戏,成绩一落千丈。

②有位学者说过:“学习很重要,因为它能够改变命运。”

③保持积极心态可以克服一切困难。

④相信我,人际关系是成功的关键。

以上均为考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常犯的错误,例①,“我”是个别案例,不能代表普遍情况。例②无法考证素材的真实性。例③表述绝对化,实际上很多困难并不能仅靠积极心态解决,还需要实际的行动和策略。例④是个人主观体验,不具有普遍性。在写作中,我们要毫不留情大刀阔斧地删减此类素材,引用真实、典型的素材,降低陈述的绝对性。只有实证化的素材才能体现议论文论据的确凿性,言之有据、言之有理。

2.“流行论调”论据。在时评类或分析社会现象的议论文中,考生常常选择“流行论调”论据。尤其是中学生身处信息化、娱乐化的环境中,又正值青春期,往往对文艺明星如数家珍、崇拜至极,在选择论据时不自觉地用“流行论调”来论证观点。殊不知,此类素材往往是减分项,应尽量避免使用。而且此类论据往往仅代表个体特点,无法全面和客观地反映、体现现实问题,因此在选择论据时要避免使用“流行论调”,而应深入探讨相关背景和事件的前因后果。只有形成更为理性和建设性的讨论,才能有力地证明论点。青年学生在文中可以选用为国家、为民族、为世界作出贡献的,值得我们真正崇拜追求的“科技星”“体育星”“国防星”。

三、运斤成风裁素材

不少考生在议论文写作时将自己熟悉的事例大书特书,生怕遗漏掉任何一个故事情节,“以叙代议”使得论证缺少分析说理的内容。比如:

屠呦呦用大半生致力于抗疟疾特效药——青蒿素的研究。为了找到青蒿中抗疟疾的有效成分,她翻阅大量古籍,带领团队几十年如一日进行实验。最终,她成功发现了青蒿素,为全球疟疾防治作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及其团队的事迹充分证明,勤奋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

这段论述着重叙述了屠呦呦及其团队的研究经历,而对于勤奋如何铸就成功,没有展开相应的议论和分析,犯了“以叙代议”的毛病。考生可以采用多种论证方法强化分析说理,对上面这段论述进行修改。比如:

屠呦呦及其团队的伟大成就离不开他们的勤奋努力。是勤奋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忘我地投入到研究中,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实验数据。在查阅古籍时,屠呦呦的勤奋让她能够从众多晦涩难懂的古籍中筛选出有价值的药方;在无数次实验中,是勤奋让她和团队成员能够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调整实验方案找出提纯青蒿素的方法。正是这种不知疲倦的勤奋精神,支撑着她和她的团队走过几十年漫长而艰辛的研究之路,最终取得辉煌的成就。因此,勤奋是成功的基石,只有勤奋付出,才能铸就辉煌。

四、细致入微剪素材

所谓剪素材就是围绕论点剪掉论据素材中一些冗杂的文字,使论证更加精练。比如:

论点:创新引领发展

论证:上个世纪,乔布斯不断推陈出新。从最初的电脑到后来的智能手机,他始终追求创新。他敢于打破传统,挑战行业规则,将简约美学和先进技术完美融合,引领了全球电子产品的发展潮流。

修剪方法:只选取乔布斯具有代表性的创新成果,以及他敢于打破传统、融合美学与技术的创新理念和行动。

修剪原则:紧扣主题,只保留与论点紧密相关的核心内容;突出重点,强调能够最有力证明论点的关键情节和关键信息;简洁明了,舍弃繁琐的细节,使论据简洁清晰。

修剪论据:乔布斯在苹果的发展中,勇于创新,打破常规,融合美学与技术,引领潮流,凸显了创新对发展的重要性。

修剪效果:聚焦于“创新引领发展”的主题,突出乔布斯创新的具体成果和创新的方式特点,而不过多涉及其他非创新相关的内容。

总之,有效运用论据是议论文写作成功的关键。我们可以通过“选、砍、裁、剪”让每一个论据成为论点最有力的支撑。考生只有在写作中不断地实践、总结,才能真正提升议论文的写作水平。

【文题呈现】

(2024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缤纷的世界中,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国家,都会面对别人对我们的定义。我们要认真对待“被定义”,明辨是非,去芜存真,为自己的提升助力;也要勇于通过“自定义”来塑造自我,彰显风华,用自己的方式前进。

以上材料能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你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写作示范】

于“被定义”辨是非

于“自定义”展风华

◎一考生

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我们每个人、每个群体乃至每个国家,都无法避免被外界“下定义”和“贴标签”。这些定义和标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社交。以笔者刍荛之见,我们应该辩证看待“被定义”,为自己的提升助力;勇于进行“自定义”,使自己的风华彰显。

不在“被定义”的花丛中迷眼,明辨是非,去芜存真,才能为提升自我助力。君可见,王安石执着于变法,毅然挺立;君可见,陶渊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回归田园,怡然自得;君可见,苏轼被贬至黄州、惠州、儋州,颠沛流离,却依然豁达乐观……他们都曾被世俗定义,都曾被诋毁、被非议,但他们去芜存真,不因他人的定义而迷失自我,或为山河无恙,鞠躬尽瘁;或听从内心,安然自适。

在“自定义”的天地中跨步,勇敢前行,塑造自我,才能彰显风华。9秒83,是苏炳添超越年龄标签的限制,在勇于“自定义”中所创造的奇迹;用美妙的歌声驱散黑暗,是萧凯恩打破世俗对视障人士的偏见,在坚持“自定义”中所铸就的传奇;泳道上破茧成蝶的飞跃,是张雨霏经受住无数外界的质疑,在践行“自定义”中所展现的胜利……私以为,吾侪青年应踔厉奋发,打破“被定义”的限制,以妙笔绘就属于我们青年一代的华章,彰显自我风华,勇毅前行。

我们不能为“被定义”所束缚,不能让它成为我们认知的全部。我们应明辨是非,去芜存真,用理性客观的态度将那些有助于我们成长和进步的意见内化于心,以此作为自我提升的动力和指引。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勇敢地通过“自定义”来塑造自己的品行,彰显自己的独特风华。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价值观来确立目标,而不是简单地、一味地接受外界给我们的定义。我们要用自己的方式前进,不断尝试和探索,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被质疑、被否定,但我们只要选择了方向,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只有自己才能决定人生的轨迹。

我们要理性对待“被定义”,对之进行筛选和分析;也要勇于进行“自定义”,去塑造和彰显自我。这样我们才能在繁复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真正的价值,活出璀璨的人生。

点评

文中所用素材有的放矢,综合分析增强了说服力。王安石、陶渊明、苏东坡三个事例论述“不因他人的定义而迷失自我”的重要性,苏炳添、萧凯恩、张雨霏三个事例强调真正的人生要“在‘自定义’的天地中跨步,勇敢前行,塑造自我”,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增强了与论点的契合度。

【王学华/供稿】

上一篇: 多元解读,分析探究
下一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