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展新貌 绿色职业正当时(节选)
作者: 刘晗放眼神州大地,山河万象,碧波千里,一幅幅美丽中国画卷徐徐铺展开来,彰显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风貌。与美丽中国建设“新画卷”相映衬的,是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这篇“大文章”。绿色新产业、新业态和新产品的持续发展,开辟出一条条就业新赛道。实现全面建成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还需要更多的绿色从业人员的共同参与,加快绿色职业发展步伐可谓正当其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于202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中,绿色职业个数约占职业总数的8%,较2015年版标注的绿色职业数量有所提高。
比较2022年和2015年的职业分类可以发现,一方面,绿色职业在细化、迭代和发展。湿地保护修复工程技术人员是林草工程技术人员类别中细分出来的绿色新职业,专注于湿地资源的修复技术研究、规划设计和管理施工等工作。再生物资加工处理工作为废旧物资加工处理工的“升级版”,更加强调对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增材制造工程技术人员作为一个新设置的绿色职业,通过变“减法”为“加法”的生产工艺流程优化,为减少工业废料的产生作出积极贡献。这些是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结果,投射出美丽中国建设新成绩的同时,也对绿色职业工作者提出更为专业的要求。
另一方面,绿色职业更加强调数字技术的运用能力。在新版的大典中,除了对绿色职业进行标识外,还提出数字职业的新概念,有23个职业既是绿色职业又属于数字职业。增材制造设备操作员需要借助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型生产工具,完成复杂几何形状材料的生产。农业数字化技术员要能通过大数据技术的运用,深度挖掘信息资料,提出农业数字化发展的解决方案。碳汇计量评估师要善用碳计量方法学,对生态系统的碳汇进行测算和监测。随着新一轮数字科技的变革和发展,数字化技术逐步渗透到各行各业,带来生产方式变化的同时,也要求绿色从业人员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透过这些新动向和新变化,可以发现高质量发展推动的绿色转型,持续催生对于具有绿色发展理念、具备数字素养能力的新型劳动者的需求。高等院校需要及时跟进绿色职业发展新方向,布局绿色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验操作、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吐故纳新”实现人才培养的动态优化,适应绿色转型发展的新要求。
在“双碳”目标的导向下,对于绿色发展领域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还将会进一步增加,投身于绿色职业将大有可为。广大青年学子应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做好职业规划,立足所学专业,匹配社会需要,努力提高思想认识、专业能力、数字素养和业务水平,积极“向绿进发”,以行动守护绿水青山,以知识探索金山银山,争做绿色发展的生力军,争当“向阳而生”的“绿职”。
(选自“光明网”2024年8月2日)
◆提炼
议论文从结构模式看,存在不少的“套路”,“总分式”或“总分总式”是较为常见也易于把握的一种结构套路。一般有多重意义需要分析、有多种方法需要介绍、有多层原因需要探究的文章都会运用这种结构模式。这类文章,一般会在开篇导入议题,提出总论,而后在主体部分设置分论点分层具体阐述。分论部分一般会按一定的逻辑顺序展开,或由主到次,或由大到小,或由果到因,或由外部到内部,或由现象到本质……在分析论证每个分论点时,大多先提出论点,再运用各种论证方法加以论述。结尾呼应开头,总结收篇。
这篇时评就运用了“先总后分”的结构模式。文章以美丽中国建设中的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为由头,导出绿色职业正当时这一观点,总领全文;而后从“绿色职业在细化、迭代和发展”“绿色职业更加强调数字技术的运用能力”两个方面,按照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分析阐述,深刻揭示了绿色职业的发展情况;然后对这两个方面进行总结——“高质量发展推动的绿色转型,持续催生对于具有绿色发展理念、具备数字素养能力的新型劳动者的需求”;最后收束全文,得出结论“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做好职业规划,立足所学专业,匹配社会需要,努力提高思想认识、专业能力、数字素养和业务水平,积极‘向绿进发’”。
综合来看,运用“总分式”或“总分总式”结构模式写作议论文,动笔之前需要理清所要分析阐述的事件的意义、原因、方法……并做好细致分类,考虑清楚其在文章中的“出场顺序”;在框架结构形成之后,再谋划文章的论述方法和素材运用。这两步走完,下笔行文就会水到渠成、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