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在交流互鉴中繁荣发展

作者: 邢丽菊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中华文明几千年连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深入理解中华文明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传统,对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文明具有开放包容、和谐共生的传统基因。中华文明本质上是“和”的文明,中华民族传承和追求的是和平、和睦、和谐理念。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事物都有可取之处,要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虚心态度来丰富自己。中国古人强调“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君子以厚德载物”,反映了对他者尊重包容的态度。中国古代政治追求“天下大同”,履行“行天下之大道”的政治法则,秉持“达则兼济天下”的情怀,体现了对世界秩序和人类福祉的关切。“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要求既肯定和接受事物的多样性,又包容和接纳事物的差异性,并将不同事物融合到一个和合体中,以期达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境界。漫长历史沉淀的文化基因,为中华文明实现交流互鉴奠定了深厚基础。

中华文明在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中发展壮大。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在借鉴吸纳中实现创新超越。张骞通西域开辟了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向西打开了中国与外部世界交流的大门。玄奘赴天竺取经,推动了印度佛教经典在中国的译介和传播。鉴真东渡日本,将唐朝的先进文化传至东瀛。郑和七下西洋,促进了中西贸易流通和文化交流。古丝绸之路是文明交流互鉴的范例,不仅中国的儒道思想日益西渐,起源于异域的佛教等宗教文化也传入中国。中华文明在凸显民族特性的同时,以开放心态吸收借鉴域外文明,在相互碰撞和交汇中实现了自我成长与创新。文化的交流不仅为沿线贸易的和平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促进了中外民众人文层面的相互理解和精神层面的深入沟通。可以说,文明交流互鉴是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绵延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

文明交流互鉴深刻影响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赓续并更新古老中华文明,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本质要求之一。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文明观,既有马克思主义解放全人类的崇高视野,也有中华文明兼济天下的博大胸怀,其本身就是文明交流互鉴的产物。这一文明观超越西方强权独霸、零和博弈、唯我独尊的观念,展现了交流互鉴、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文明发展新图景。

文明交流互鉴是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沉渣泛起,加剧不同文明之间的隔阂,阻碍国际社会交流合作。中国提出全球文明倡议,积极回应国际社会对文明交流互鉴的普遍诉求,引领文明包容共存的前进方向。文明交流互鉴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以及不同文化增进了解、建立互信、构筑友谊、加强合作的应有之义。世界上各个民族都有其文化血脉,每个国家都有其文明渊源。要理解不同文明的差异,欣赏文明的多彩之美,就要既坚持自身文明传统,又对其他文明持开放包容态度。只有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才能消除因文化差异带来的隔阂,避免落入文明冲突的陷阱。全球文明倡议坚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主张以宽广胸襟实现不同文明对话,以团结化解分裂、以合作回应对抗、以包容代替排他,必将为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8月14日,有删改)

◆提炼

考生在写作时,见解要尽可能独到、新颖,且能够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挖掘出一定的深度。

1.较高的政治和文化视野

考生不但要提升自己的学识,而且要增加自己的见识;不仅要丰富自己的学力,还要丰富自己的阅历。这样才能具备较高的政治和文化视野,具有相当的知识和思想。考生要关注社会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和别人对这些事件的看法,借鉴和吸收他人正确的思想、独到的看法。如这篇时文紧扣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与文明交流互鉴这一主题展开论述,开篇提出中华文明的和平性决定了其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非文化霸权的观点;中间分别从中华文明的传统基因、在交流互鉴中的发展壮大、对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的影响以及对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阐述;结尾强调文明交流互鉴对推动中华文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意义,逻辑严密,格局高远。

2.深厚的文化底蕴

考生如果没有文化底蕴,写出来的作文就会缺乏广度和准确性;没有思想,就会缺乏深度和科学性。考生只有涉猎多方面的学问,才能开阔思路,而对世界或人类社会的事物掌握得越多,越有助于抽象思维。如这篇时文列举了大量的历史事例,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在历史上积极开展文明交流互鉴的事实,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还多处引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语句,展示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使文章充满文化内涵。

上一篇:
下一篇: 交流沟通使人进步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