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诗歌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
作者: 崔翔学习任务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学业质量水平”部分要求考生“在鉴赏活动中,能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能对作品的表现手法作出自己的评论”。由于时代距离、文化底蕴、文言功底、鉴赏方法和经验等原因,古代诗歌鉴赏对中学生而言存在障碍和难度。基于此,考生在鉴赏古代诗歌时,需要掌握一些阅读技巧,譬如了解作品的题目、作者、关键词句、意象、典故、注释和技巧等承载的信息,关注诗歌文本中的隐含信息,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
知识整合
1.借助诗歌标题,体味主题思想
古代诗歌的标题往往会反映诗歌的情感、内容,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可以直接通过诗歌的标题推断诗歌的主题。如标题中有望月就可能表达思乡怀远之情,寄某某就可能表达对某某的怀念之情,登高则思亲,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见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如果标题点明了所写的事件或背景,考生应该注意到诗歌的相关内容,从而明确诗歌主题以及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关注诗人生平,做到知人论世
鉴赏古代诗歌一定要结合诗人的生平和生活的时代。诗歌反映社会生活,诗人生活的时代必定会给诗人的诗作打上时代的烙印。要准确理解诗歌,把握作品情感、形象、主题,就不能脱离时代孤立地臆断。诗人的生平、风格、思想、政治抱负等,无不影响其诗作的思想内涵。所以,在鉴赏诗歌时,考生要结合诗人生平、作品风格、思想抱负等,进一步感知诗作的写作动机、创作环境、情感思想等,从而准确解读诗歌。只有知人论世,把诗人及其作品放到广阔的时代背景中去考察,才能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领略诗歌的奥秘,真正读懂作品。
3.捕捉诗歌意象,读懂诗人情感
象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含诗中所写的景和物;意就是诗人的情思。诗歌中的意象有的是单一的,有的则有多个。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考生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以及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在鉴赏古代诗歌时,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领会作品的含意和诗人的情感。古代诗歌中的许多意象都有特定的含义,诗人常常通过选取特定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情感。考生鉴赏时要留心诗歌中出现的意象,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理解意象及其思想内涵。
4.读懂诗歌典故,挖掘诗歌内蕴
古代诗人创作时,有时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深刻的主题,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从而收到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表达效果,进而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果我们关注这些典故,了解这些典故,无疑会有助于把握作品的主题。我们在理解时应将典故所涉及的古人、古事与诗人的现实状况进行多角度的对比,从而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
5.留心诗末注解,抓住命题暗示
注解是诗歌鉴赏中最值得留意的内容。有的诗歌鉴赏题在原诗之后附有注解,一旦给了注解,往往有其意图,要么是介绍诗人创作此诗时所处的环境和背景,要么是解说重点字词、典故,消除阅读障碍。注释的功能,更多的是对审题和解题的暗示。从这个意义上说,注释无疑是正确解题的“法宝”。考生应认真阅读这些注解,以便更好地了解诗人、作品的有关情况,从而更准确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及作品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