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风
作者: 张国光 何灵芝预测金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北宋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进行变法。司马光和苏轼表示强烈反对,把新政批得体无完肤。王安石也不退让,对二人予以排挤。后来苏轼摊上“乌台诗案”的官司,面临被处死的危险,王安石却为其求情。王安石和司马光虽为政治死敌,但王安石评司马光:“司马君实,君子人也!”司马光论王安石:“介甫文章节义,皆有过人之处。”王安石被罢相,与苏轼同游后,感叹道:“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王安石病逝,司马光请求朝廷对其厚加礼赠,苏轼为其起草制书,提笔评价:“名高一时,学贯千载。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行其言。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用能于期岁之间,靡然变天下之俗。”
材料二:《论语》中有诸多关于君子的言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篇)、“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篇)……
关于“君子”,上述材料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学校刊物将举办“君子之风”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和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预测理由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注重引导考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而借古老的故事带给我们新时代新的认识、新的收获、新的启示、新的力量、新的价值、新的智慧、新的动力,是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重要内容。这道作文题主体材料就涉及了历史人物和《论语》中的经典名言。考生在复习备考时要关注这方面的经典言论,储备相关的材料。对于这类材料作文题,考生要注意规避以下问题:
1.观点与材料分离。如对于这道作文题,考生就要避免将“君子之风”概括为品行、道德、节操,否则会导致观点与逻辑纠缠,与材料分离。
2.观点松散,似是而非。有的考生利用所学,大量罗列教材中的名言及事例,如《论语》《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等,展示具有君子之风的人、事、言,却没有融入自己的感悟和思考,没有拓展开来,阐述当今君子应有的风格,这是写这类作文的大忌。
高分策略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共有两则材料,从中不难看出,“君子”是写作核心词。材料一讲的是王安石、司马光和苏轼三人的交往逸事。王安石变法,司马光和苏轼强烈反对,王安石也排挤二人。然而当苏轼要被处死时,王安石又为他求情。王安石和司马光虽为政治死敌,却对对方的才能、品德评价很高。三人彼此政治主张有异,意见不和,但可以存异求同,做到和而不同,这也意味着君子应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和包容万象的气度。材料二列举了儒家经典中关于“君子”的阐释。从两则材料的关系看,材料二是对“君子”特征的归纳概括,是总结;材料一是对君子行为的具体阐释,符合材料二中的君子标准。考生要善于运用材料一,阐述材料二或自己的观点。
“君子之风”,对作文方向上的限定,是谈君子应有的品质。这个主题也限定了考生不能将材料二中的“君子”与“小人”对等起来谈,要有明显的取舍。根据提示语,考生在写作中要适当兼顾运用文题材料。两则材料实际上就是对“君子之风”的阐述,考生可以选取材料二中的一点或几点作为观点进行阐述,再运用材料一进行论证。此外,提示语中的结合“现实生活”,要求考生谈“君子之风”的现实价值,有自己的看法。如开头可以立论新时代需要君子之风。接着评述王安石、苏轼、司马光三人的做法,指出“君子”的本质——和而不同。然后从新时代的特点出发,论证新时代呼唤什么样的君子之风,如重义轻利、求同存异、心胸宽广、有家国大义等。最后指出青年应当学习古代君子的品行。
参考立意:君子气度,胸襟开阔;和而不同,周而不比;宽容大度,互促成长;君子舍利,践行道义;君子之风,携手共进;以君子之风,成就最好的自己;君子之风山高水长……
热点素材
和而不同促进社会和谐
《左传》记载了晏婴与齐侯的一段对话,从政治角度论及“和”与“同”的区别,认为君臣之间应当允许不同意见和看法,在彼此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达成共识,这叫作“和”。在《论语》中,孔子进一步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将和而不同的主张引申到人伦关系中。和而不同的社会观是符合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规律的,蕴含着深刻的哲学和伦理智慧,因而成为中国人遵循的行为准则。这一社会观主张承认和尊重差异,在多样性中寻求统一,以达到“和”的目的。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团结,谅解宽容、与人为善,这是人与人之间的“和”;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平等和谐,兼容而不冲突、协作而不对立、制衡而不掣肘、有序而不混乱,这是社会分工和社会内部的“和”。
素材解读
用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和”就是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统一而出现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以及社会内部诸要素之间实现均衡、稳定、有序,相互依存,共生共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