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探索永无止境
青年瞭望
聚焦热点
三十载砥砺奋进,中国载人航天从图纸上的伟大构想,化为宽敞、舒适的“太空之家”;为梦想起航的航天港在椰林海岛间拔地而起,远望航天测量船在巨浪波涛上守望星空,天链中继卫星在浩渺宇宙中架起天路……航天人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前行,不断刷新中国高度、创造中国奇迹。
【热点1】
中国航天跑出“加速度”
2022年11月29日,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成功进驻中国空间站,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实现“胜利会师”。中国空间站首次实现6名航天员同时在轨驻留,再创中国航天事业新纪录。
在空间站完成在轨轮换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于12月4日晚成功返回地球。自6月5日入驻天宫以来,3名航天员在轨任务安排饱满,是空间站任务实施以来的“最忙乘组”,创造了中国载人航天史上多个“首次”——与地面配合完成了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组装建造,经历9种组合体构型、5次交会对接、2次分离撤离和2次转位任务;首次进入问天、梦天实验舱,开启中国人太空“三居室”时代;首次与另一个航天员乘组“太空会师”并进行在轨轮换……
自2021年4月底天和核心舱发射以来,工程全线充分发扬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大力弘扬“四个特别”的载人航天精神,始终坚持精心准备、精心组织、精心实施,仅用不到20个月时间,先后在文昌、酒泉两个发射场成功组织3次空间站舱段、4次载人飞船和4次货运飞船发射。三十而立的载人航天工程用连战连捷、任务全胜的优异战绩,在探索浩瀚宇宙的新征程上跑出了中国航天的“加速度”。
◆解读
人类在浩瀚的宇宙面前是渺小的,但人类的探索精神是伟大的。广大航天人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知难而进、勇于创新,不计个人得失,不求名利地位,用自己的青春、智慧、热血和生命铺就了通往太空的成功之路。
【热点2】
激发对太空科研的
热情和向往
不久前,“天宫课堂”第三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太空教师”陈冬、刘洋、蔡旭哲,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堂精彩的太空科普课。这也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问天实验舱内进行授课。在太空授课这趟科学之旅中,老师和学生向着未知共同奔赴。天地互动更加同步——地面课堂的学生“当面”对比他们所种空间站同类植物种子的生长情况。课堂的科学含金量越来越高——“神十四”乘组指令长陈冬戴上混合现实眼镜,为同学们“演示”植物样品的采集操作,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科学任务。无论是进行科学普及,还是做科学研究,中国空间站正是因科学而建、为科学而用,助力科学家完成相关研究试验,从而推动人类科学的发展。
◆解读
充满奇思妙想的“天宫”一课,展现了太空的神奇魅力,也激发了广大青少年探索浩瀚宇宙、感知前沿科技的好奇心。十年来,从神舟十号的首次太空授课,到神舟十四号的第三次“天宫课堂”,航天科普不断深化和拓展,撒下无数科学的种子,在亿万青少年心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助力更多梦想长成参天大树。
【热点3】
中国航天中的青春力量
从短期停留到长期居住,从舱内试验到太空行走,从白手起家到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几十年来,中国航天人艰苦创业、奋力攻关,取得了辉煌的战绩,使中国空间技术发展跨入了国际先进行列。嫦娥三号首次实现我国航天器在地外天体软着陆和巡视勘察,嫦娥五号首次实现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迈出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羲和号开启“探日”时代,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并开通服务……在迈向星辰的征程中,中国人的脚步越来越稳。
如今,身处幕后的中国航天人逐渐为更多人所知,其中不乏“90后”“95后”——梦天实验舱载荷舱主岗朱俊劼,1995年出生;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芯级发动机总装设计工程师马文杰,1993年出生;梦天实验舱总装团队,平均年龄33岁……这些始终活跃在航天事业一线的年轻人,支撑起中国航天的未来。
◆解读
中国的航天,是一个始于“抬头问天”的浪漫,成于“低头干事”的实干,白手起家、青出于蓝、勇攀高峰的动人故事,而中国梦的实现也必将如此铺陈与书写。建设航天强国要靠一代代人接续奋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同样要靠一代代人接续奋斗。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
各方观点
浩瀚星空见证航天梦
◎张 晔
航天不是一门容易的“功课”,但中国航天人从来不惧挑战,越是艰险越向前。迈向太空的旅程不能“一步登天”,中国航天人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心怀一股坚忍不拔、永不止步的信念。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介绍,北斗工程的建设,历经了几代人,是400多个研制单位,30多万人一起拼出来的。航天不是一项时刻位于聚光灯下的事业,无数航天人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在实验室、在发射场、在茫茫大漠,多少人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用一生的坚守与奋斗铸就中国航天的一次次“高光时刻”。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悟空”“祝融”“羲和”“北斗”,一个个浪漫的名字,寄托了航天人探索太空的情怀,也是中国航天事业勇攀高峰写下的精彩答卷。眺望前行路,中国航天人早已将目光放得更远——把中国空间站建设成为一个造福全人类的太空实验室;实施小行星探测、火星取样返回、木星系环绕等航天重大工程……在航天人的接续奋斗中,更多奇迹正待创造,更加优异的答卷正在写就。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2年3月22日)
航天追梦者永远青春
◎余建斌
今年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起步30年,也即将完成“三步走”的梦想蓝图。在这波澜壮阔的征程中,正是一代又一代的追梦者,汇聚起每个人的涓滴梦想,以可上九天揽月的豪情壮志和无穷智慧,用30年跨越发达国家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把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送上苍穹,成为“太空中最闪亮的星”,标注梦想可以抵达的高度。
在探索浩瀚星空的道路上,追梦人永远青春洋溢。中国载人航天探索的脚步不会只停留在近地轨道,一定会飞得更稳、更远。新时代的航天人,以老一代航天人为榜样,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必将不断谱写航天事业壮丽篇章,早日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
(摘编自“人民网”2022年11月30日)